移至主內容

巧思結合巧工 旗山製琴師張山田

2025/05/13 13:31
4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為人熟知的吹奏牙膏、拉奏鋸琴表演,都源自張山田先生的 巧手。 

從發現每個物品特有的音調,改造器物,甚至不需動手,一 條水管也能吹出起床號宏亮的聲音,張山田的音感絕佳,加上獨 特的眼光為這些「無路用」的東西找出路。

他的人生經歷融合熟悉的曲調,吹或彈奏出不尋常的音色, 俏皮和穩重互不相斥,完美地呈現張山田本人和其技藝。 

照片

張山田的一生看盡時代 技藝之路的開端

 在以草蓆為主要產業的彌陀區成長,父親張萬枝一家早期批 草蓆做買賣,常常出張(台語)去附近鄉鎮販售,但因為地方賣 草蓆的人越來越多,競爭激烈,才轉批枝仔冰來賣,如張山田所 說:「枝仔冰不好賣,很快就融化了。」利潤不高,家中生計不 如預期。張山田 5 歲時,母親離世,由大他 12 歲的長姊工作養大。 談到姊姊時,張山田面露感傷,現今81歲的他,記不得母親名字, 卻記得姊姊叫「張金玉」,可見姊弟感情深厚。

張山田國小二年級時舉家搬來旗山,父親、長姊騎著腳踏車, 在田寮、溪洲庄頭、半部仔沿途賣雜細 ( 台語,花粉、針線等商品 ) 供他上學。當他國小畢業時,做甘蔗工或果菜市場的薪水都不高, 而旗山賣鋸子五金的店家不多,於是在家人的建議下,張山田到 屏東的潮州鋸行做學徒。一般學師是三年四個月,因為事先跟鉅 行的師傅講好,學習半年的鋸子保養、磨製、製作等基礎,就向 潮州的鉅行批貨來旗山大菜市場販售,從此一邊做五金,一邊延 續童年喜愛音樂的興趣,將五金變成形形色色的樂器,讓他音樂 與製琴之路更有獨到的見解與思維。

照片

想做就做行動派 張山田的音樂啟蒙與想像

剛搬到旗山不久,張山田很喜歡在旗山天后宮看南北管演奏, 在孩童的眼裡,樂器比人還要吸睛,據張阿公的描述,「我眼裡 看的都是那些樂器,手撥動發出的聲音,眼睛一直盯著都不想眨 眼。」問到張山田從何時開始學樂器?他說十來歲時,父親從台中、南投竹山批發國樂器來賣,也因此他開始自學月琴跟古箏, 天賦和興趣結合,在彈奏上小有番成就,甚至開始研究樂器發聲、 調音的原理,結合自身鋸子製作與木工技能,嘗試各種物品,煮 水的茶壺、保麗龍空飲料杯、鳳梨罐頭、蒲瓜、鍋蓋,將弦纏繞 在鋸好的木頭、卡榫卡好,多次研究與材料媒合,形似二胡、吉 他的樂器就初步階段完成了。

特別的是蒲瓜琴,蒲瓜是張山田到杉林請人「刻意」栽種, 限制瓜的大小,掏空瓜肉 後乾燥,經過他的打磨、 雕琢,就變成最特別的樂 器!保留蒲瓜形狀,蒂頭 也還在,富含童趣和豐富 技藝,張山田說工廠就可 以量產。其實難的從不是 技術,而是手作的溫度。 工廠的東西固然完美,卻 無法演奏出任何關於人的 故事,還有張山田對音樂 的愛與珍惜。

照片

不過張山田年事已高, 疾病使他無法再拉琴,聽 他解說到一半,拿起裝水的牙膏,不禁讓人好奇其發聲原理── 擠出一點水,製造空間共振,靠手指擠壓控制音高,即使握牙膏 的手微微顫抖,他也能氣力十足地吹奏望春風。簡單的旋律,是 張山田大半輩子的志趣,是他始終如一、對萬物的好奇心。

人生顛峰後的景色 轉頭就是避風港 

上過各大節目表演、比賽,見過無數藝人、政治人物,靠他 最擅長的鋸琴登上舞台,掌聲和驚呼聲肯定其才藝。在旗尾山舊 居拿著手做的鍋蓋琴等共 113 種自製樂器錄製專輯,於美濃民俗 村擔任駐點樂師,長達三十餘年的時光,聽力即便受損,仍像星 探日復一日,繼續挖掘物品們特別的聲音。

 年少的興趣持續到婚後,張山田南征北跑,為南北管樂隊修 繕樂器、做五金批發、上節目等等,鮮少顧店面,都是交由妻子。 談到妻子是否支持他做想做的事?張山田說她不反對,但也沒表 態支持,儘管如此,妻子的默默付出,無疑是最大的支持。

照片

經歷風雨的張山田,跟身處同時代、困苦家庭的他人無異, 但如同他找到物品的聲音價值,鋸子、凹陷的鍋蓋、杯子垃圾都 能化作樂器,拉出非凡的 音樂,他也找到自己的價值。平凡的人 與物透過發現和改變,就能成為特別的存在,世上沒有「無路用」 的東西,少的是嘗試和熱情,什麼都能「有路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