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道串連生活空間 華江整宅的庶民聚落文化與社會價值
華岡融媒體記者/林怡萱報導
走上萬華圓環天橋,環繞四周能看見和平西路三段296號的華江整宅社區,整宅為興建於1970年代的集合住宅,由四個街區三層樓構成,以步行走道串聯,不受機車的干擾,形成一種空中巷道,特別的一點是,因為轉角還有一層樓,所以走上二樓其實是整宅的三樓。內在台北網站負責人藍嘉俊說明,整宅基本上是用來安頓要執行大型工程或為違建的住戶所建成的。
▲位於圓環天橋下的華江整宅,由四個街區三層樓構成。攝|林怡萱
對藍嘉俊而言,不同世代會有不同感覺,但他認為華江整宅有種與小時候記憶連結的熟悉感。藍嘉俊說,文化是生活方式的展現,整宅是擁有獨特公共空間的集合住宅,展現出不同於信義區、西門商圈的都市樣貌,其文化意義與價值在於蘊含多元的庶民生活與社會階層,體現台北的人情味與多樣性。
藍嘉俊認為,一個好的都市要能夠新舊共存,如同生態中歧異度越高越穩定,城市也需多樣的社區與群體。而華江整宅反映著台北的居住需求,由於台北的居住成本高昂,這樣的空間能收容經濟條件較不好的人在台北生活與打拼,其蘊含的社會意義較大。
▲華江整宅住宅區,蘊含多元的庶民生活與社會階層,體現台北多樣性。攝|林怡萱
藍嘉俊認為,居住是最重要的基本權利,但許多地方早已將住宅商品化,因此這樣的整宅空間能收容社經條件較弱的居民,對維持都市多樣性、社會價值與居住權具重要意義。藍嘉俊也擔心,隨著台北市推動都市更新,這類建築恐成為改建對象,若都更後僅高所得族群能負擔,原住戶被迫遷離,城市的多樣性將隨之消失。然而整宅的價值正是在於其有溫度、有生活痕跡與有機的環境,居民的存在構成了獨特而真實的地景。
▲因室內空間有限,住戶將家具擺放於走道,形成走廊客廳化。攝|林怡萱
最後藍嘉俊也鼓勵大家多走路,在講求速度的網路時代,走路是最基本與放慢步調的生活態度,且都市內所有有意識的空間都是要在走路的狀態才讀的到、到的了,真正的日常生活是在巷弄內的,也呼應了華江整宅的生活樣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