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便利到負債 一張信用卡映照學生理財現況

2025/11/01 14:04
2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華岡融媒體記者/廖謹瑜報導

 在行動支付與線上消費普及的時代,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辦理信用卡,以追求便利與優惠。然而,使用信用卡究竟能否提升理財能力,仍是社會與教育界持續關注的議題。

照片

▲ 因信用卡的回饋與方便性,刷卡進行消費已成日常。攝|廖謹瑜

 文化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黃瀕儀觀察,學生族群使用信用卡的主要動機包括:便利性、回饋優惠、建立信用紀錄、短期資金周轉,以及社交影響等。其中,許多學生將信用卡視為網購與訂閱服務的必要工具,也有人希望提前建立個人信用,以利未來貸款或租屋。不過,部分學生因欠缺金錢觀念,誤將信用卡視為額外收入來源,反而增加財務風險。

 至於信用卡是否能幫助學生培養理財能力,黃瀕儀指出,「許多學生誤以為信用卡能幫助理財,但若缺乏正確觀念與自制力,反而更容易陷入債務」。若能透過信用卡帳單檢視開銷、設定每月上限、學習延遲滿足與預算分配,信用卡確實能成為理財教育的實踐工具。然而,若缺乏財務知識,則容易導致過度消費,甚至陷入債務循環。

 根據金管會今年公布的資料,截至 2025 年 4 月底,全台信用卡流通卡數約達 5,939 萬張,循環信用餘額高達新台幣1,140億元,顯示刷卡消費已成為多數民眾的主要支付方式。聯合信用卡中心進一步指出,30 歲以下年輕族群的刷卡金額持續攀升,其中「頂級刷手」每卡年消費金額平均達 約 204 萬元,反映年輕人對信用支付的依賴逐漸增加。

 然而,債務壓力也隨之而來。根據理財平台調查,25至35歲年輕族群中,有近四成的人背負的債務已超過其年薪兩倍;另有報導指出,全台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中,年輕族群約佔七成,顯示部分學生與初入社會者因衝動消費與缺乏理財知識,正逐漸成為卡債族的主要來源。

照片

▲刷卡購買精品雖便利,理財觀念與自制力同樣不可或缺。攝|廖謹瑜

 針對此現象,黃瀕儀普遍認為學校應在課程中加入金融與信用教育。多數學生在畢業前仍缺乏對利息計算、信用評分與分期付款成本的認識。若能在高中或大學階段開設「金融素養」課程,或融入公民、經濟等科目,將有助於學生建立正確金錢觀與消費判斷力。

 黃瀕儀最後強調:「信用卡本身不是問題,真正關鍵在於金錢觀與教育引導。」若能在學校、家庭與金融界共同努力下,信用卡將不再是陷阱,而是年輕人學習理財、邁向財務獨立的重要起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