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目標 用影像留下美好老事物
【記者吳尚恩、張恩綺/臺中報導】
從小在臺南保安長大的林煒凱,與鐵道有著深厚的緣分。國中時期,父親送給他一臺傻瓜相機,開啟了他與攝影間的故事。求學期間,他往返於臺南與高雄之間,那些在火車與火車站上度過的日子,逐漸讓「鐵道」成為他人生記憶中最真切的風景。而他對光影之間的變化尤為著迷,這便成了他在大多數作品中所追尋的其一事物。
多年後,他以作品《Getting Ready》與《Daily Life on the Platform》,於英國舉辦的「2025春季世界攝影大獎賽」中,榮獲生活攝影項目的白金獎及最佳照片。這兩組作品聚焦於臺灣各地的火車站與旅人,以細膩的光影捕捉日常裡被忽略的溫度。近期,他也在沙鹿文昌圖書館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個展,分享他眼中鐵道的樣貌與故事。其中他也提到家鄉保安車站所留下的舊事物,那便是月臺底下掛著「禁止跨越軌道,請由天橋上下車」的牌子,這些牌子所代表的歷史風貌讓林煒凱侃侃而談,他說這是因為那個年代的人都會橫跨軌道,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警語。
林煒凱拍攝火車鐵道。 (攝影/張恩綺)
在日治時期,臺灣鐵道進行大規模修築,奠定了今日鐵路系統的基礎,也留下了許多極具歷史意義的車站,如集集站、新竹站等。那個時代的車站不僅是交通節點,更是地方生活的核心。然而隨著時代進步、公路興起,許多鐵路支線逐漸廢止,車站改建、線路裁撤,使許多舊景逐漸消逝。面對這樣的變遷,林煒凱選擇用鏡頭留下紀錄,並向我們傳達影像的意義「我們影像就是要保存這些,我們既定看到的這些即將老去的事物。」
林煒凱於「2025春季世界攝影大獎賽」得獎作品之一《Getting Ready》(照片由林煒凱提供)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AI 逐漸進入攝影領域,從修圖、影像生成到風格轉換,攝影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林煒凱對傳統攝影及AI生成的看法持開放態度「我認為這兩種現在是可以並存的能力」,他認為AI雖然沒辦法取代人類的情感,但 AI 融入創作之中,仍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
透過鏡頭,林煒凱不只是記錄風景,更記錄了時代的脈動。他以火車為媒介,連結過去與現在,也讓我們重新看見,那些藏在日常裡的故事與人情。無論科技如何演變,攝影的核心仍是對生活的感受與對記憶的珍惜。在他的鏡頭下,鐵軌不只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更是人心相連的軌跡。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