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布述台南 台南帆布行的三代情感與文化使命

2025/10/20 19:16
2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郭芳妤 林紫詠 楊翊歆 顏慈葦 葉憶瑩台南報導】在台南巷弄裡,有一間不打廣告、沒有華麗裝潢的老店,卻用一針一線,縫出了七十年的在地記憶。合成帆布行,創立於1956年,是台南少數仍堅持純棉帆布手工製作的老店。三代人接力守護這份工藝,不只縫製包袋,更縫住了城市的文化、家的情感與時代的溫度。

照片

 


三代接力,縫住一座城市的記憶
合成帆布行的第二代負責人回憶,當年只是「幫幫忙」,卻一頭栽進父親的堅持與使命。隨著時代變遷,學生遊行、創師節等需求逐漸消失,帆布行面臨市場萎縮。但他們沒有放棄,因為「這是我們的根」。
第三代接棒後,不只延續手工技藝,更強調文化使命。他們與文創品牌合作,將傳統工法與復古設計結合,讓帆布包走進現代生活,也走進年輕人的心。


創新轉型,讓老工藝走進文青日常
面對書包需求萎縮至不到十分之一,合成帆布行選擇堅持純棉、不做塑膠。他們與設計師合作,推出復古文青風格商品,讓帆布工藝不再只是「老派」,而是「有溫度的時尚」。
顧客不只是買包,更是買一份記憶。有人為新婚挑選伴手禮,有人用久了再回來買第二個。這份情感連結,讓帆布包成為生活中的陪伴者。


一針一線,縫出家的溫度與城市的靈魂
在合成帆布行,每一針一線都縫著歲月的溫度。這不只是老店的故事,更是台南文化的縮影。或許它不會變成大品牌,但它會一直在,靜靜地守著那份手工的美好。
台南文化局代表表示,像合成帆布行這樣的老店,是城市文化保存的重要資產,未來將持續推動政策支持,讓地方工藝得以永續傳承。

走進合成帆布行,聞到的不只是布料的味道,更是歲月的氣息。三代人的堅持,讓我們看見工藝不只是技術,更是情感的延續。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這間老店提醒我們:慢工出細活,手作有靈魂。
帆布包不只是包,它是家的記憶,是城市的靈魂!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