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新出路 嘉義竹編走入生活
【記者 康甯峖/嘉義溪口報導】
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自成立以來,致力守護逐漸式微的竹編技藝。協會以「教育扎根、文創轉型、地方創生」為策略核心,透過駐校教學、展覽推廣與廟會合作,嘗試讓傳統工藝重回生活,也為嘉義在地文化創造新的價值。
崙尾竹籠王國 手藝傳承再起
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101年,初衷是記錄與保存竹編技藝,過去家家都會編竹籠、竹簍,但隨著塑膠製品取代手工器具,竹編逐漸被視為過去式。協會持續進行師徒培訓、技藝紀錄與展覽推廣,並於2021年登錄為嘉義縣傳統工藝「竹工藝」文化資產保存者。近年也受邀參與嘉義文博活動與地方創生市集,讓更多人重新看見竹編的細膩工藝與文化深度。

位於溪口鄉的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是嘉義唯一的竹產業工廠以及協會。【記者 康甯峖/攝影】
保存不易 生活用品轉型工藝品
竹編保存不只是技術傳承,更是生存的掙扎,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執行長蔡宜縈說:「需要把這個技藝保存下來,可是我生產出來的東西可能沒有銷路,市場沒有接收那麼多,或是甚至說我生產出來的東西跟市場是搭不上的。」協會初期以復刻傳統竹器為主,但市場接受度有限,於是他們開始嘗試記錄技法、整理檔案,並思考如何讓作品貼近生活,師傅們也從日常器具轉做竹管傢俱與裝飾品,為傳統技藝找出口。
有三十年經驗的竹藝師傅蔡家榆表示,以前是做生活用品現在變成工藝品,要做得更細緻,也得學會新做法,從編籃到編燈、從雞籠到神將背腳,親身見證了轉型帶來的挑戰與成就。面對市場轉型的挑戰,協會也發現需要透過教育扎根,才能讓竹編文化持續延伸至下一代。

協會內的吊燈是用竹編製成,為轉型後的工藝品。【記者 康甯峖/攝影】
竹藝進校園 竹編點亮新世代
教育是推動竹編文化重要的一環,因此協會與嘉義縣美林國小以及柳溝國小長期合作,讓學生可以從手作中理解文化,並且因應明年嘉義燈會,協會邀請柳溝國小的師生共創竹編小燈,由學生構思造型、師傅協助結構,最後將作品在縣政府前展出,這樣的互動讓竹編課不只是手作課,更像一次跨世代的交流。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技藝傳授,也是文化理解的養成。

總幹事為學區內的學生們導覽解說竹編技藝以及天赦竹編的歷史文化。【圖片來源 蔡宜縈/提供】
信仰與工藝交織 竹編走出新路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協會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路,結合廟會文化,像七爺八爺、遶境神尊用的竹製背腳,它的需求穩定且市場固定,能讓師傅穩定工作,這些作品看似小眾,卻成了協會轉型的關鍵。

師傅正在製作廟會神將需要的骨架,與早期單純的竹編器具不同,是結合傳統文化創作更細緻的作品。【記者 康甯峖/攝影】
地方創生也是協會近年努力的方向,但在推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不是經費而是人力。協會執行長蔡宜縈是少數願意回來的年輕一代,她認為要留下年輕人很不容易,願意留下的多半是本地長大的居民。協會雖與大林、新港等地的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活動、互相支援,但人力仍是瓶頸。蔡宜縈說:「剛回來的時候,我也帶過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可是她後來沒有留下,社區協會多是長輩,他們想法和年輕人不同,很多時候理念難以融合。」而她現在就是那個「中間人」,既要理解長輩,又要說服他們接受新的做法。不過如果有願意協調和溝通的人在,地方就有機會發展,她相信地方創生的關鍵不是活動,而是世代之間的合作,只要有年輕人願意投入、長輩願意放手,竹編文化就能在新舊交織中找到生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