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利與人情文化間 香客大樓的抉擇
【記者 徐筱瑜/嘉義縣報導】
台灣各地香火鼎盛的廟宇,多數設有香客大樓提供住宿,不僅價格親民,部分更以非營利為目的。隨著環島文化盛行,香客大樓成為許多旅人的落腳處。然而,政府推動的旅館登記政策,讓這些非營利住宿設施面臨新的經營挑戰。
建立初衷 只為帶給香客便利
台灣的香客大樓多數集中於嘉義、台南、高雄等南部地區。早期設立的目的,主要是接待北部信眾南下進香,減少舟車勞頓,並提供香客住宿與休息空間。隨著時代變遷及臺灣環島風氣的盛行,部分廟宇的香客大樓逐漸對背包客與外地遊客開放,遊客也因此獲得更多的住宿選擇。

進香團多數集中於週末前來,廟宇在假日特別繁忙,香客大樓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記者 徐筱瑜/攝影】
信仰不求利 香客大樓的堅持與困境
以嘉義縣朴子市的配天宮為例,總幹事丁廣穎表示,目前配天宮的第二香客大樓僅接待進香團且不收取任何住宿費,讓香客隨喜樂捐。廟方採非營利經營,每次進香團入住時,廟方都需自付一晚約兩萬元電費及日常開銷,造成經費壓力,無力進行建築與設備的修繕,更無法聘請專職人員做環境的清理與維護,成為香客大樓經營上的困難。然而,在法規規範下,即使香客大樓想轉型為營利經營,像旅館一樣收取住宿費,提供更優質的住宿環境給予旅客也並不容易。

香客大樓的工作人員由附近居民臨時聘用,相關人力成本皆由廟方自行負擔。【記者 徐筱瑜/攝影】
根據中央政府頒布的《發展觀光條例》,香客大樓等非以營利為目的且僅供特定對象住宿的場所,若想轉型為營利模式,需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旅館業登記,取得登記證及專用標識,才得以繼續營運。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產業科科長張晃毓表示,廟宇取得旅宿登記證並不容易。消防與安全設施要求嚴謹,且要符合旅館條件需經過多項程序,耗時費力。顯見在新政策的規範下,即使廟方有意轉為營利模式,也仍面臨諸多限制與困難。

香客大樓餐廳平日不開放,僅在進香團入住時才由外包業者供餐。【記者 徐筱瑜/攝影】
民眾視角 環島旅客與香客的住宿考量
對於大部分民眾而言,選擇香客大樓主要原因是因為住宿費用低於旅館,更具性價比。民眾進一步指出部分香客大樓設施與旅館想當,有的甚至提供早餐或套房,並且如果是環島旅客通常只需過夜,隔天便繼續行程,不追求豪華設施,因此價格是重要考量,若香客大樓轉型為旅館,他可能就不會考慮入住。然而也有其他民眾則認為,若轉型後環境改善,仍願意支付較高費用。
在政府政策推動與社會觀光需求轉變之間,香客大樓正站在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面對營運成本與法規要求,廟方難免思考是否應朝旅館化方向調整,以提供更優質的住宿。對於有些廟方而言,轉型香客大樓仍可能賠錢,但廟宇的宗旨在於信仰傳承與服務香客,而非追求營利,因此未來的經營方向仍待審慎評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