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我同意了嗎?戲劇探問交友軟體下的性自主

2025/10/20 21:00
1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賈上萱、林佩昀/台北市報導】深夜,小女孩偷偷脫下衣服,站在窗前,期待有人在黑暗中注意到自己。這份渴望伴隨她長大,成年後的她透過交友軟體認識不同的人,進入各種親密關係。有時感受到被偷拍的注視,有時在被綑綁的互動中,從新鮮感轉為不適,也常在界線模糊時,在渴望連結與不安感之間掙扎。這些經歷讓她逐漸察覺身體界線、理解自身慾望,並正視親密關係中的困惑。以此為核心,兼顧多元題材與社會反思的劇場製作團隊饕餮劇集推出獨角戲《泡泡色地帶》,由表演者張采軒與導演林頎姍共同編創。劇中以張采軒自身經歷為主線,呈現從童年探索、成年親密經驗到老年的回望。舞台細膩描繪身體感受、氣味與被觀看的瞬間,引導觀眾思考自我、慾望與界線的關係。
 

↑《泡泡色地帶》編創演出張采軒。攝影/林佩昀

《泡泡色地帶》編創演出張采軒畢業於北藝大電影系表演組,大一的必修課讓她發現表演的樂趣,進而投入表演與創作。她長期以日記和私人 Excel 紀錄生活與性經驗,原本是出於健康考量,但自 2022 年以短版《十九二十》參加大稻埕單人表演競賽後,她希望透過舞台呈現自己在非固定伴侶的親密經驗以及交友軟體中遭遇的偷拍、暴力與困惑,讓觀眾理解她如何探索自身界線與慾望,也讓這些難以啟齒的經歷被看見與討論。這些紀錄成為她整理經歷、捕捉細節的重要依據,最後發展為創作素材。

在短版《十九二十》提案入選後,她找來常合作的饕餮劇集導演林頎姍。饕餮劇集是成立於 2017 年,一個兼顧多元題材與社會議題的劇場製作團隊。導演林頎姍大學主修社會系並雙主修戲劇系,大一經歷三一八運動的衝擊,體會到大型群眾運動雖宏大,卻缺乏與特定對象的直接對話感,這促使她轉向劇場創作。她認為劇場能提供觀眾與創作者真實互動的空間。在《泡泡色地帶》中,林頎姍協助張采軒將私密經驗轉化為公開舞台對話。

↑《泡泡色地帶》導演林頎姍。攝影/林佩昀

交友軟體中的關係與被偷拍經歷

《泡泡色地帶》從老年張采軒的回憶開場,她像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引領觀眾回到生命的不同階段。小時候,她曾在深夜偷偷脫光衣服站在窗前,幻想黑暗中有人看見自己。這種秘密的裸露既是渴望連結,也是一種確認「我在這裡」的方式,為日後親密關係的矛盾心境埋下伏筆。

隨著年紀增長,她的渴望延伸到虛擬世界。小學時,她在交友平台創建角色與陌生人聊天。國中則與同學玩交友網站「愛情公寓」,帶著好奇心探索虛擬互動的樂趣。成年後,她透過交友軟體進入非固定性伴侶關係,但多次受傷。她常覺得自己好像同意了一切,卻又感到不適,難以分辨自願與侵犯。

被偷拍經歷加劇了這種矛盾。第一次,她發現被偷拍,伸手阻止卻被敷衍為「晃到了」。第二次,對方假裝滑手機暗中拍攝,她因喜歡對方而沉默。第三次,她全裸躺在床上察覺偷拍,便想像自己在做日光浴,把被觀看轉化為自我展現。之後幾次,她注意到房間光點閃爍,或懷疑牆縫中藏有針孔攝影機,但逐漸學會自我安慰,想像自己只是無數裸露身影中的一個,焦點會被分散,不會被認出。雖然這樣的想像幫助她緩解部分焦慮,但她仍處於矛盾狀態──不確定自己是否正在被看,也不知道是否沒有被看。她也回憶起其他傷害,像是巴掌、掐脖子,甚至在喊停後仍被強行侵犯。身體的自然反應被誤解為愉悅,導致對方加劇行為,也提醒觀眾表面同意並不代表沒有創傷。

↑《泡泡色地帶》劇照。劇照攝影/陳宥中,由饕餮劇集提供

故事尾聲,她描述與曾偷拍並在她身上留下痕跡的非正式伴侶告別。那天,她精心打扮,帶著母親送的茶具給對方泡茶,隨後一件件穿回衣服,將茶具收好帶走。這場帶有儀式感的安排象徵她重新奪回主導權與自我認同。

從童年的幻想,到成年的矛盾,再到老年的回望,《泡泡色地帶》透過張采軒的三個階段,拼湊出關於性、自主與脆弱的生命敘事。

↑《泡泡色地帶》透過張采軒的童年、成年與老年三個階段,呈現她如何探索身體、親密關係與自我認同。製圖/賈上萱、劇照攝影/陳宥中,由饕餮劇集提供

羞怯沉默中的情感與創作轉折

《泡泡色地帶》不僅揭露偷拍、強迫與暴力,也細膩呈現當事人面對羞恥與困惑的心理。張采軒坦言,在交友軟體上建立的關係,以及社會對親密互動和性關係的期待,使這些經歷比一般交往中的不公平更難啟齒。對方既溫柔又帶有操控或暴力,她無法判斷意圖,也在是否離開的掙扎中自責。這讓她反思──作為現代台灣女性,在親密關係與性選擇上,我們真的自由嗎?

外界壓力也加深了沉默。女性在非固定性伴侶關係中受傷時,常被責怪選擇,難以開口。張采軒表示,比起直接承認受傷,她更羞於說「我只是想被愛」,而這種矛盾成為創作動力。於是,她在2022年大稻埕單人表演競賽中創作12分鐘短版《十九二十》,劇本取材自她多年日記片段,經剪輯與拼貼而成,文字皆來自她的日記。張采軒以「本人」身份登臺,直接訴說經歷,藉表演理解並表達複雜情緒,同時探索這些經歷是否算「正常」及其意義。

獲得觀眾反饋後,張采軒與導演林頎姍將作品拓展成約50分鐘長版《泡泡色地帶》,於2023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演出。長版仍以張采軒的真實經歷為基礎,但改編為完整戲劇敘事,並增添層次與敘事距離。她在舞台上分飾「成年的自己」、「想像中的老年自己」與「小時候的自己」,以青年世代非固定性伴侶經驗為出發點,透過對身體、性與情感的探索呈現自我梳理,也反映社會對女性性自主與親密關係的態度。創作初期,團隊曾訪談其他朋友,但經歷差異太大,難以全面呈現,因此聚焦張采軒的故事,讓觀眾投射自身感受,既保護隱私,也保持作品焦點。

與短版相比,長版透過老年角色的幽默感與敘事距離調節氣氛,使觀眾即使面對不適也能停下來傾聽。這設計避免將當事人與對方簡化為好壞二元,也讓作品成為一種公共療癒。對張采軒而言,公開這些難以啟齒的經歷,是希望觀眾理解,交友軟體下的性暴力與偷拍事件雖難啟齒,但真實存在,值得被看見與討論。
 

↑《泡泡色地帶》以老年采軒開場的回憶開場,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劇照攝影/陳宥中,由饕餮劇集提供

校園巡演的回饋與核心訊息

2025 年,《泡泡色地帶》展開校園巡演,團隊透過演出、工作坊與線上共讀會,與學生直接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與想法,了解年輕世代對性自主、性行為界線,以及在交友軟體上可能遇到的性相關議題的態度。

巡演期間,有學生表示:「終於有人可以跟我聊這個了」。張采軒觀察到,演出後女生通常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男生則比較習慣透過問卷或表單回覆,雖然內容簡短,但也能表達他們對議題的理解與認同。這種性別差異凸顯了劇場提供安全討論平台的重要性。

不同校園的反應有所差異:臺大學生討論積極,對相關議題已有一定知識與經驗;東華大學學生投入度高,反應熱烈;陽明交通大學則因理工科性質及男生人數遠多於女生,互動相對有限。這些觀察也說明,校園氛圍與性別比例可能影響學生對敏感議題參與討論的意願。除了學生之外,巡演中甚至有三、四十歲的中年男性觀眾參加共讀會,他坦言不知如何與學生討論性議題,也讓團隊意識到,公開討論的需求跨越世代。另一方面,也有男性觀眾表示,看完劇後才稍微理解伴侶在性行為中說「不要這樣」的原因,證明劇場能有效促進性別理解。

《泡泡色地帶》傳達的核心訊息是勇於分享、開放討論與尊重多元經驗。張采軒分享自身經歷,讓觀眾明白「你不是一個人」,既給有相似經驗的人支持,也增進大家對曾受傷害者感受的理解。透過劇場,觀眾不僅能理解他人的經歷,也能反思自身行為,學會尊重他人的界線。

採訪側記

這是我們第一次採訪,因此事前緊張地列出了許多注意事項,以確保過程順利。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問題若太抽象或包含太多子題,就需要拆開提問,讓受訪者更容易回答。過程中還意外遇到一隻大蟑螂,我們用掃把將它移到房間外,順利維持訪談節奏。透過與演員和導演的對話,我們理解到劇中界線會隨社會環境與個人狀態調整,也看到創作者在性別與個人經驗上的細膩考量,收穫滿滿。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