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魚獲不再 磺火不滅!百年蹦火船點亮觀光路

2025/10/17 21:00
2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陳恩琦、李奕婕/新北市金山區報導】伴隨一聲巨響,火長在船頭點燃火炬,火光劃破黑夜,照亮幽暗的海面。青鱗魚被光吸引,紛紛躍出水面。隨著他一聲「嘿落」,船員齊心展開叉手網,把魚收進船裡。在搖晃的船上,火長不只是點火人,也是帶領全船的領航者。不僅引來魚群,也承載著大家的希望。這就是台灣僅存的漁法——「蹦火仔」。

蹦火船富吉268號的火長簡士凱,在收入壓力及船長的責任下,決定與觀光業者合作。將蹦火漁業與觀光結合轉型,以深度導覽、實際體驗及親眼見證等方式,讓遊客能了解到蹦火文化的核心。並透過轉型自救擺脫漁獲不足無法生存的困境,也賦予蹦火漁業新的生命火光。

↑火長簡士凱點燃火炬,火光伴隨著巨響,魚群躍出水面。攝影/陳恩琦

簡士凱從小在金山磺港長大,父親是船東兼魚販。在他10歲時,父親便開始經營第一艘蹦火船,為他未來道路埋下伏筆。大學時,簡士凱就讀應用化學系,本以為會走上不同的道路,但23歲退伍後,因為收入考量及對家人的牽掛,還是決定回鄉捕魚。

簡士凱回想剛當火長時,蹦火漁業還很興盛,海上有四艘船互相競爭。雖然肩負壓力,但那段歲月積壘,幫他培養出精準的判斷力,帶領船員找到最適合的捕魚節奏與路線。然而,2019年漁獲大減收入大不如前。經濟落差加上身為船長的責任,讓他不得不開始思考轉型。後來與觀光業者合作,推出「海陸雙響蹦」等觀光導覽行程,讓蹦火漁法得以傳承,同時守護富吉268號所承載的記憶與文化價值。

↑火長簡士凱與導覽員小胖。攝影/陳恩琦

火光映海面 磺火漁百年技藝與式微

新北市金山磺港,是臺灣唯一仍使用「蹦火漁法」的地區。這種漁法俗稱蹦火仔,又稱礦火捕魚或焚寄抄網,是在夜晚利用光源吸引魚群的傳統捕魚方式。新北市政府在2015年將「金山磺火捕魚」登陸為新北市文化資產,近年來因漁獲量減少,目前全臺僅存金山的「富吉268號」與「鴻昌168號」兩艘漁船。

相傳這項捕魚技法,最早源自漢人向金山平埔族原住民巴賽族學習。然而根據1927年《臺北州漁村調查報告書》記載,日治時期保正許明耀的祖先,將此技術從中國帶來臺灣,當時的磺港也成為全臺最早使用「焚寄叉手網漁法」的先驅。早期蹦火漁使用竹製火把淋上煤油,點燃誘捕躍起的魚群,但火光略為不足。日治時期改良引進電石(俗稱礦石),將電石放入桶中加水,產生乙炔氣體,並點燃特殊火炬,所發出的強光與聲響,吸引具有趨光性的青鱗魚跳出,因此俗稱「蹦火仔」。

↑蹦火漁法作業流程圖解。(使用Gemini 製作)製圖/陳恩琦、李奕婕

捕魚前先用探照燈或魚探機尋找魚群,找到魚後再由火長點燃火炬,先將火調大吸引魚群靠近,再轉小火讓魚群更集中,方便船員下網。而後船員利用槓桿原理展開叉手網,火長持續調整火焰大小,引導魚群跳入網中。簡士凱說:「在蹦火漁船上火長就是全船的核心,必須判斷魚群方向與下網時機,還需分配船員的工作」。與一般漁業不同,蹦火船不設船長,執掌火把的就是實質上的「船長」。

以前工作量大,一艘船配有八位船員,每天都能抓上十幾噸的青鱗魚。但簡士凱坦言,自2016年德翔台北號貨輪擱淺觸礁,導致漏油事件後,青鱗魚減少靠近內海,漁季縮短。隔年又因大水,漁獲量大減,收入從一季二十萬元降到僅剩數千元。近年來氣候變遷海水升溫,魚群隨水溫往外海移動;大型魚類減少,也降低將小魚趕入近海的效果,屬於近海漁業的蹦火漁自然難有收穫。再加上漁村居民老化人口外流,蹦火漁正面臨失傳危機。

↑存放電石的電石桶。拍攝/李奕婕

傳統遇挑戰 蹦火文化轉型的陣痛期

一直以來都有業者帶團到磺港觀賞蹦火捕魚,但遊客僅在遠處觀看。直到德翔台北號貨輪漏油事件及大水接踵而至,隔年又因氣候異常漁獲量驟減,導致金山當時的蹦火船從四艘減少到僅剩富吉268號。船隻出航時間影響到觀光穩定性,業者才向簡士凱提出合作,請他表演蹦火文化。

簡士凱剛當上火長一年,就被迫面臨轉型困境。當時並不想將蹦火觀光做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2020年,已經無法透過魚季的捕撈收入去平衡船員的薪水,只好藉由觀光減緩收支壓力。

回想剛接觸轉型的情景,簡士凱笑說:「當時覺得觀光是多此一舉,為什麼要把本職工作用表演的形式給人家看。」他表示,當時是傳統的漁民心態,只想把捕魚這件事做好,沒有想那麼深遠。但在父親勸說下,以及考慮到船員的狀況後,簡士凱才開始將觀光劃做收入的一環。

過程中,簡士凱持續嘗試更好的展現方式。起初他只是專注於完成捕魚作業,之後才慢慢思考如何把表演呈現得更好。在海上展演蹦火文化,和單純捕魚截然不同。蹦火船本身不能載客,遊客必須搭乘觀光船在一旁緊緊跟隨。因此船隻之間的距離、航行路線都成為學問,要讓遊客能清楚看到火光與漁群的壯觀場景,又得確保他們的安全。

簡士凱表示,剛起步時壓力很大,因為主要是配合想拍照的遊客,所以特別在意能不能捕到足夠的青鱗魚,好讓大家滿意。隨著氣候異常,漁獲越來越不穩定,他也慢慢調整心態。他強調,真正想呈現的是文化精神與流程,以及不斷更新的展演方式。這樣的觀念也影響了遊客,開始把補到魚當成額外驚喜,更看重現場的體驗和從導覽員身上感受到的海洋文化與人文精神。

↑簡士凱教導遊客如何安全的使用火炬。拍攝/李奕婕

捕魚到觀光 尋找文化傳承的新契機

針對觀光行程的設計,導覽員小胖表示,他們有推出海陸雙響蹦的活動。在海上,讓遊客能欣賞蹦火漁法;在陸地,準備扁擔、斗笠等道具,讓遊客體驗早期金山漁民到士林販售魚貨時行走的魚路古道,增加臨場感。近年來還加入火炬點火、曬魚乾等活動,希望更多人了解這些傳統技法和文化。

過去,青鱗魚銷售是蹦火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高營養價值且漁獲量穩定,作為飼料魚餵養龍膽石斑能縮短近兩個月的生長時間,因此有固定的魚販收購。但隨著科技進步,出現更方便的人工飼料,不用清洗魚塭,也沒有重量上的負擔。青鱗魚的優勢逐漸降低,最後慢慢退出飼料市場。

在此因素下,轉型觀光後捕撈到的青鱗魚,多半販售給附近的延繩釣當魚餌,也會把青鱗魚加工成魚米餅販售,或以零售方式提高經濟價值。相比以往主要依靠販售青鱗魚維生,如今只需預留一定數量,不必過度捕撈,整體經濟模式以觀光為主,也相對減輕了負擔。

同時,觀光轉型也對產業結構帶來影響。近年來蹦火漁業持續面臨著人口老化的問題,從事的工作者多半是中壯年,最年輕也有三十幾歲,船上勞力逐漸仰賴外籍移工。過去投入蹦火漁業的人,也隨著其他新型漁法發展,逐漸轉換跑道,技術也因此流失。

好在觀光化讓工作量減輕、船員收入更穩定,蹦火漁業也開使有人口回流的跡象。小胖以他自身為例,正職為老人社工相關工作的他,透過朋友介紹及自身對蹦火文化的嚮往,才會開始兼職成為導覽員。簡士凱也說:「其實只要有一兩個人願意回來就差很多。畢竟我們轉型成觀光後是一直在成長,不是在原地踏步。」他坦言,希望更多新血加入,讓百年捕魚文化得以流傳下去。

↑導覽員小胖準備扁擔、沙包等道具,讓遊客體驗在魚路古道運送魚貨。拍攝/陳恩琦

漁船變舞台 社區攜手點燃文化未來

轉型成觀光後的蹦火漁,除了漁民角色的轉變,導覽員也成為推動文化重要的一環。小胖提及導覽員培訓的課程內容相當廣泛,從各種漁法展現的方式、磺港發展歷史、金山老街沿革,更甚至到帶團時的邏輯與互動技巧,都需要逐步建立。小胖說,這對於許多非相關科系出身的導覽員而言,必需從零開始學習,他花費三個月學習漁法與在地歷史,兩個月磨練解說與互動技巧才能上手。

然而,培訓過程並不輕鬆。早期推廣資源十分有限,知名度不高,僅有旅行社專門帶團來看蹦火漁。直到後來富吉漁創成立,開始推動觀光化並自培導覽員,雖需花費大量心力,但也讓蹦火文化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小胖回憶,這一路走來要學習的知識真的很多,卻也建立一套獨屬自己的解說與體驗模式。

隨著產業轉型,蹦火漁不再是「捕魚的工作」,而逐漸成為金山在地共同打造的文化產業。例如,開設在金山的貪心咖啡館就選用磺港捕撈到的新鮮小卷製成義大利麵,成為餐館的招牌料理,讓遊客能直接在餐桌上品嚐到海港的鮮味;富吉漁創的導覽活動也串聯在地資源,與磺港承天宮推出祈福儀式,讓遊客參與時能獲得聯名小神衣御守,保佑一整年的平安順利,也進一步加強在地文化與社區連結。

近年來,部分來自漁業家庭的年輕人開始回來幫忙,顯示出文化保存的新契機。小胖也提到,目前蹦火漁在國際關注度仍有限,在向外國旅客介紹時,仍有語言上的隔閡,難以完整傳達蹦火文化的歷史與特色,成為推廣上的一大挑戰。他期盼未來能加強外語解說,吸引更多國際遊客,讓蹦火文化不只留存在金山,更能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

採訪側記

第一次來到金山磺港,有點人生地不熟,不過這裡的人都很溫暖,貪心咖啡館老闆娘熱情的向我們介紹店裡的招牌料理;簡士凱火長待人十分客氣,有問必答。甚至邀請我們參加海陸雙響蹦活動。雖然在船上暈到嘔吐,體驗了一把討海人的生活,但也因為親身體驗使報導內容更立體,將我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融入在文章中。

在採訪簡士凱火長與導覽員小胖時,聽到了許多關於金山的故事,彷彿從他們的敘述中能看到蹦火漁業的興衰。採訪當天的陽光很耀眼,就算到了傍晚也仍然溫暖,我們吹著鹹濕的海風,體驗海陸雙響蹦行程,好像也與海洋的距離更近了。希望我們的報導能為蹦火漁業帶來正面的影響,讓這項產業能如我們那天所見的陽光一樣燦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