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洄聲.霧臺】古謠特展:跨越時空,聽見魯凱族回家心跳與土地記憶

2025/11/16 07:26
12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洄聲.霧臺】古謠特展

跨越時空 聽見魯凱族回家心跳與土地記憶

照片

 山谷迴盪的記憶

古老歌聲喚醒靈魂深處的連結

【屏東霧台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報導】

        在科技飛速發展、資訊爆炸的當代,人們對於「連結」的渴望,往往指向那份來自於根源、來自於土地的深刻情感。您是否曾被一首古老的歌謠觸動?那感覺,如同山風在層巒疊翠間輕柔迴繞,又似清泉在嶙峋石縫中潺潺流淌,每一拍、每一句,都承載著跨越時空的生命故事。它不只是一段旋律,更是原住民族長者口中緩緩傾吐的歷史、哲學與生活智慧。

        這個秋冬,一場深度探討魯凱族古謠的特展,正靜靜地在屏東縣霧臺鄉等待所有尋根與愛好文化者造訪。這項名為《洄聲.霧臺 Paelraelrange ki Swavedaveday~聽見古謠回家的聲音》的文化盛宴,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次對魯凱族文化精髓的虔誠紀錄與深情回望。它邀請觀眾放下塵囂,走進山林,以耳朵聆聽,用心感受這份專屬於霧臺的「洄聲」。


 

 Paelraelrange ki Swavedaveday

古謠洄聲策展團隊的時光採集之路

照片

        「Paelraelrange ki Swavedaveday」,在魯凱族語中意指「聽見回家的聲音」,它精準地捕捉了本次展覽的核心精神。為了將這些即將消逝的寶貴聲音永續保存,策展團隊投入了大量時間與心血,執行了嚴謹而細膩的古謠採集、訪談、翻譯與出版工程。這條時光採集之路,充滿了對部落長者的敬重與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們將長輩們的口述歷史與悠揚歌聲,透過現代化的整理與策展手法,轉化為觀眾可親近、可感知的文化資產。

        當觀者踏入位於一樓的展場空間,立即會被一股強烈的氛圍所包圍——那是源自古老部落的醇厚歌聲,立體的環繞音效,讓聽覺的節拍輕柔地拍打在心口,隨著心跳傳導至全身。在這個被精心設計的沉浸式空間裡,時間彷彿逆流而上,帶領人們回到了過去那個部落長者們在屋前庭院歌唱、在山谷間相互呼應的年代。歌聲裡的旋律、節奏與和聲,不僅僅是音樂,它們是霧臺魯凱族人與土地對話的獨特語言,是祖先代代相傳的智慧結晶。


 

  牆上的每一幀記憶

祖先語言與土地節奏的視覺呈現

照片

      《洄聲.霧臺》特展並非僅以聲音呈現,它透過精緻的視覺設計,讓古謠的文本性與影像性得以彰顯。展場牆面上,一張張經年累月的珍貴照片被細心陳列,它們記錄了歌謠在生活中的場景、承載者與傳唱者,是歷史的見證。每一張影像的旁邊,都附有古謠的歌詞原文與精確翻譯,將原本抽象的聲音,轉化為可閱讀、可理解的文字故事。

        這些歌詞不再只是單純的詩句,它們是魯凱族的史詩、祭儀的規範、農耕的指引,甚至是情感的抒發。它們是祖先的語言,是土地的節奏,是關於霧臺、關於魯凱族人共同的、不該被遺忘的故事。策展團隊透過文字與影像的並置,讓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謠背後的文化脈絡、社會結構與生態智慧,領悟「洄聲」所蘊含的回歸、連結與新生的深層意涵。


 

  霧臺的心跳

一場自我與土地連結的尋根之旅

照片

        策展團隊將「洄聲」定義為一種回家的聲音,它不僅是具體的山谷迴音、族人的歌聲,更是霧臺這片土地獨有的心跳與靈魂。這份心跳,藉由古謠的載體,向所有到訪者發出溫暖的邀請。

        展覽的目的,在於保存聲音的記憶,更在於創造當代與傳統、自我與族群、人與土地之間的新連結。無論您是否為魯凱族人,無論您是否熟悉原住民文化,當您站在這個空間裡,被這些來自山林的聲音包圍時,都可能在某一首歌謠裡,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熟悉與悸動。那或許就是您靈魂深處對根源的渴望,對土地的連結。


 

 誠摯邀請

親臨霧臺魯凱族文化館,聽見屬於您的洄聲

照片

        這場深刻而動人的文化特展,誠摯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學術研究者、文化愛好者,以及所有渴望探索生命與土地連結的朋友們,親自造訪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走進山裡,感受霧臺獨特的地理環境,再進入展場,聽聽山的聲音,聽聽那些在記憶裡流動的歌。

        《洄聲.霧臺》特展是文化記憶的重生,也是部落對世界發出的真誠邀請。在寒冷的季節裡,讓這份來自南臺灣山區的溫暖歌聲,輕輕拍打您的心房,引領您踏上一趟尋找自我的尋根之旅。

展覽資訊:

項目 內容

展覽

名稱

《洄聲.霧臺 Paelraelrange ki Swavedaveday~聽見古謠回家的聲音》

展覽

期間

2025.10.28-2026.01.31

展出

地點

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