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思三禮」談基督徒的孝道觀:溫永生院長推行華人慎終追遠的核心價值

【發光記者李瑞娟台北報導】在華人社會,客家基督徒常因拒絕傳統祭祖而被誤解為「不孝」,造成信仰與家庭文化的張力。為此,客家宣教神學院院長溫永生牧師結合語言行為理論與符號象徵學,提出「敬祖追思三禮」等處境化模式,並鼓勵基督徒製作家譜、祖先紀念表及世代傳承表,這樣的作法不僅能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又不違背信仰的原則,自2010年開始,靈糧堂、崇真堂等多間教會已於清明及葬禮等場合舉辦過多次敬祖追思三禮儀式,並逐漸形成標準流程與禮文,進而成為客家教會敬祖方式的典範。
近年來積極推動「追思三禮」的客家宣教神學院院長溫永生,今(十一)日早上九時於台北市懷愛館主禮安息禮拜,不僅運用流利的國、客雙語講道,並引用多則統計數據,帶領該場追思禮拜親友一起思想慎終追遠的核心孝道精神。
溫院長回憶,「我母親是屏東萬巒人,我兩個哥哥對她敬畏有加,並稱我母親為嚴厲的慈母。可能因為我是老么的關係,所以母親疼我多一點,所以我居然還可以逗她笑。」溫院長說起母親時,仍懷念她在世的溫暖情景,「她在世最後一年,大腿骨斷了,是在安養中心度過的,我因為遠在北部,也無法照顧她。」
「她安息後,我每每想到母親就傷心難過。但是有一天,我感覺上帝用一句話安慰我,祂說媽媽現在在天上的家,以前不良於行的日子,現在已經不用被人抱著走了。我聽了之後就沒那麼難過了。」溫院長轉向在場遺族,勉勵他們,「我知道你們非常愛媽媽,希望你們也能因此得到安慰。」
溫院長以孝經孔子的話為例,說明一個人沒有孝道的話,做其它的事都是枉然。並引用聖經以弗所書六章2節,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說明在世長壽這句經文的意思,並不是針對個人,而是指一個群體或一個族群的平均壽命,勉勵基督徒一定要對父母盡孝道、盡孝心。
實踐現代孝道精神:以敬祖代替祭祖
溫院長認為,客家人盡孝道的精神源自於孔子的思想,受其影響最深,儒家看重生孝,也看重死孝,生前要盡孝道、死後也要盡孝精神,但華人傳統文化與基督信仰相遇後發生了祭祖的衝突,因為基督教只敬拜獨一真神上帝,因此客家傳統祭祖方式如焚香、獻供等儀式與基督信仰產生衝突後,讓信主的客家人常被家族親友誤解為「背祖」行為,非常困擾。
有鑒於此,「基督徒可否祭拜祖先」這一問題,在非常多客籍牧師與教會領袖投入後,共同討論設計出「追思三禮」及「世代傳承表」等儀式,期能將基督信仰與客家、華人傳統文化相結合,除了避免焚香、獻供等帶有祭拜行為,並改以象徵性的倒水、獻花、點燭儀式,除了保留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外,也堅守住基督信仰只敬拜上帝的教義。
推廣祖先紀念表:取代傳統神主牌
「雖然我沒有拿香拜祖先,但是我卻記得祖先來歷。」溫院長倡導華人基督徒家庭製作祖先紀念表,可以將祖先紀念表掛在客廳,讓子女、兒孫看到先祖的來歷是很有意義的。
「祖先紀念表的設計是取代過去流傳下來的神主牌傳統,祖先紀念表象徵敬祖與信仰的融合,提醒家族親友在追思祖先時,也能將榮耀歸給創造萬物的上帝。」溫院長建議,祖先紀念表可擺放於客廳或顯眼處,作為家族信仰與傳承的焦點,延續「飲水思源」的精神。

▲溫家祖先紀念表,翻攝自客家福音協會。
響應政府「少燒香,身體好」環保政策
溫院長引用中華日報、自由時報多則新聞報導,配合政府環保政策,減少燒香、燒金紙,用具體行動保護自己及家人的身體健康,燒香與金紙燃燒時,會釋放多種有害物質,例如PM2.5等細懸浮微粒會深入肺部與血液,引發人體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另外一氧化碳高濃度時會導致頭暈、噁心,甚至缺氧的危險。還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與多環芳香烴(PAHs)具有致癌性,對燒香者的健康危害很大。
伐木與小魚的啟示:基督徒不應隨波逐流
在閩江,有很多伐木從上游漂流到下游,伐木這麼大,一起被沖到下游,但是伐木旁邊卻有許多小魚,牠們逆流而上,這現象令溫永生院長感到稀奇,不禁思想,那些伐木順著河被沖到下游,因為它們是沒有生命的,沒有行動力的物體,但是小魚就像基督徒,知道不應該隨波逐流,反而勇敢逆流而上,成為世界的光和鹽。
倒水、獻花、孝子禮:特別的追思三禮
證道完畢後,溫院長主禮飲水思源的倒水禮、懿德流芳的獻花禮、以及光宗耀祖孝子禮。這次比較特別的是名稱稍微不同,以往追思三禮是倒水禮、獻花禮和點燭禮,這次點燭禮名稱改為孝子禮,但是內涵是一樣的,「祭天敬祖追思三禮」期取代公祭及掃墓儀式,敬祖追思三禮,倒水禮是爲飲水思源,向聖父禱告。獻花禮是願祖德流芳,向聖子禱告。點燭禮是為光宗耀祖,向聖靈禱告。
「讓我們今日來思念我們的逝者,他曾在他的時代燃燒自己!」
「今日求祢幫助我們,為自己的時代發出光與熱!」
「是的,上帝!我們要光宗耀祖,榮神益人,阿們!」
最後,溫永生院長祝福在場的親友遺族,能得到上帝的賜福,一起發揚孝道精神。
親友家族一起唱詩《我永恆的家在天上》影片連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