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愛的陪伴 創路學園為迷途少年找新路
【記者王子芸、黃藝頲/台中市北屯區報導】位於台中市的創路學園收容因家庭失能、照顧疏忽或家庭衝突等不利因素,致使出現中輟、逃學或就學困難等情形的學生,經學校及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評估後,認為其現階段不適合在一般學校學習或須搬離原家庭生活,即轉介至創路學園接受輔導與支持。有別於傳統學校的教育方式,園內提供一對一補救教學,為這群學業落後的孩子們重拾對課業的信心,並透過24小時全天陪伴,加強日常生活中的品格教育。若經定期評估判斷能夠回校學習,便會送往鄰近學園的學校就讀,重新開始校園生活。園長張浙舟用愛與陪伴建立孩子們對於學習的成就感,成為了無數青少年改變命運的關鍵。
園長張浙舟早年在美國攻讀婚姻與家庭治療研究所,學成後回到台灣,後於中台空中英語(主要推動英語教學、傳福音的廣播節目)擔任諮商主任期間,接觸了許多受到原生家庭負面狀況的影響,有許多困難和困惑,且人生目標模糊學生。這促使她意識到,若想幫助這些孩子必須從協助兒少及家庭做起,抱持著「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讓教育工作能夠從小開始為學生做矯正。因此她進入台中市圓愛全人關懷協會擔任主任,並開辦「青少年社區生活營」、「弱勢兒童夜間點燈課輔專案」等,後因協會與教育局配合成立國中小學合作式中途班「創路學園」,便接下了創路學園的園長一職。
創路學園成立於2009年,園內目前收容安置12名女學生,代替學校或家庭的角色,因此學生們平假日皆待在學園內。創路學園內的學生情況分為兩種,一種為全天待在創路;另一種為白天至鄰近的學校上課,放學再回到創路。來到創路學園的孩子們,基本上不論平假日都待在園內生活,通常最多一個月與家人見面一次,不可過夜;在園內待超過三個月的孩子,若表現良好,則會同意一個月一至兩次週末回家過夜。全天待在創路學園的孩子,創路內的7位全職工作人員及5位志工們會給予他們一對一的適性教育和課外活動,全職工作人員會按照其擅長領域分配輔導科目,而志工大多會協助課後的陪伴及照顧。除了科目上的協助,創路學園的工作團隊也會需要負責生活輔導及日常品格教育等,這些工作也會平均分配給工作人員們,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充足的輔導及照顧。在學業上,老師們也會固定拿配合學校的段考考卷給學生測驗,但因為在創路的孩子們通常學習較為落後,因此段考測驗結果不會成為學生的最後成績,僅供參考及向上定期通報。
挑戰重重:學業、品格與家庭困境
創路學園所面對的學生,大多來自功能失衡或經濟弱勢的家庭。他們不僅學業嚴重落後,許多甚至連基本的國文和數學能力都停留在幼兒園或國小低年級程度。張浙舟提到,這些孩子因長期缺席基本教育或缺乏家庭支持,學業成績常「滿江紅」,對讀書毫無成就感,甚至因挫折感而放棄自己。除了學業問題,他們普遍存在行為偏差,例如髒話不離口、習慣打架鬧事,甚至沉迷於手機,對學習完全失去興趣。
「會送到我這裡來的孩子是一定經過學校的輔導室,學校已經盡力輔導了,沒轍了就把他名單送到教育局。」張浙舟說道。但來到創路學園,孩子們開始有了改變的契機。這裡不僅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更有細緻的補救教學與生活教育。因為這些中輟的孩子們通常學習成績大幅度落後於同齡人,因此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需要被仔細地重新評估後,再依其能力安排一對一或小組教學,老師們會從最基礎的內容補起,讓孩子能在可承受的挑戰中逐步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因材施教:從補救教學到發掘潛力
為了幫助這些學生成長,創路學園採取了一套全方位的教育與輔導模式。核心在於「補救教學」及「重建自信」。首先,由於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例如,即使實際年紀為國三的學生,因心思不在課業上,缺席學校教育,長期以來每下愈況,學科能力可能僅停留在國小高年級程度,以致在學習上找不到自信心,不斷惡性循環,最後導致輟學。因此學園內有各科的專業老師們,甚至到大學退休的教授們,在評估孩子的學習狀況後,為他們提供一對一或一小組的個別化教學,讓他們從實際落後的起點開始補強,希望能追上年級程度。這種精準且個別化的補救教學能幫助孩子從基礎練習中累積成就感,進而建立自信,提升學習意願。
張浙舟強調「因材施教」,除了學業,也致力於發掘並培養孩子的潛能,特別是音樂和藝術方面的天賦。「所有從創路出去的孩子,幾乎都能學會一種樂器。」張浙舟驕傲地說。除了學科的學習之外,學園內也提供學生們吉他、陶笛、鋼琴、架子鼓等各種樂器的學習選擇。張浙舟相信樂器能夠陶冶孩子的性情,同時透過這些多元才藝的學習,使孩子們能找到不同的成就來源。同時,學園生活紀律嚴謹,有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包含起床、用餐、學習、洗澡和睡覺時間,並且嚴禁使用手機,杜絕誘惑,讓孩子們不浪費任何時間。老師也會運用團體動力以及同儕壓力,來建立孩子的規範與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按時自習、輪流做家務等。因為在這樣的環境內,孩子們能夠時刻進步,重塑在原家庭或學校所缺少紀律規範。正如在學園內負責生活輔導、花藝及學業教學的琇華老師所觀察到的:「原本過動的孩子,大概七八成都安靜了,一半以上功課也能跟上。」
「創」造中輟學生們的人生新道「路」
小軒(化名)原本是個聰明的孩子,國小時成績不錯,甚至拿校長獎畢業;但升上國中後,因手機成癮待在家不到學校上課,後又因長期缺課導致成績落後而懼學、成績一落千丈。張浙舟知道,除了戒掉手機外,孩子所需要的是重新找回對學習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回到國小時的學習狀態。因此在張浙舟的不斷勸說及老師們近十個月的耐心陪伴及教導下,小軒找回學習動機及自信,透過一對一補救教學從谷底翻身,不僅考上豐原高中資優班,更一路挺進中興大學,再轉考至東吳大學法律系。她主動向學園表達感謝,立志未來要回饋幫助她成長的地方。
小嫻(化名)來到學園時僅小學三年級,因父親入獄、生活無法自理,又被學校懷疑有自閉傾向,學校及家庭都無法提供她適當的照顧及學習輔導,因此被送到了創路學園。然而在學園輔導過程中,她被發現擁有語言天賦。當時張浙舟為了嘗試與她交流並評估其程度,接續問了許多簡單的問題,就連基礎的加減算術問題她都沒有任何反應。但當張浙舟用英文提問,例如:If you have four apples, and I give you another one. How many apples do you have? 小嫻馬上回答:Five! 張浙舟因此發現了她在英文方面的天賦,便在日後的教學及日常生活,大量使用英文和小嫻溝通,使她的英語能力突飛猛進,其他科目也從幼兒園程度追上四年級水平,如今成為老師們眼中進步最大也最讓人欣慰的孩子。
創路的第一位男學生則是經典例子:當年國三吸毒、不讀書、行為偏差,被轉介至創路學園後,卻被老師發現有文筆與表達潛力,透過閱讀與講座引導,他願意重新翻開課本學習。後來考上明道中學、北科大,再轉考進入北藝大電影系,畢業後出國深造,因為知道自己接受許多了學園老師們的幫助,因此他有空也會回到學園協助輔導其他孩子們的功課,將這份愛與關壞傳地下去。
此外,還有英文能力突飛猛進,考上興大附農的男孩;以及在戲劇領域榮獲全國演出獎項,擔任男主角、帶領舞蹈教學的學生等。這些故事共同印證著:當孩子獲得理解、陪伴與合適的引導,他們的生命就能發出不一樣的光。
以愛為名,為迷途的青春點燈
「不管他前一天怎麼樣惹怒我們,因為我們有上帝的愛,所以盡量把自己的怒氣清空,每一天都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他們。」負責英文及生活輔導的采霖老師這麼說。對她與創路學園的每位老師來說,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更不是成績的競賽,而是一場需要極大耐性與無條件愛的生命陪伴。
這群孩子因家庭破碎缺乏照顧,遭受忽視排斥,學業落後,帶著偏差行為與情緒問題,被主流教育體系放棄。在創路學園,他們被重新看見,不再只是需管教的問題學生,而是需要陪伴的孩子。這裡沒有公式化教學,而是為每位學生量身打造補救計畫,從基礎英語到用音樂找回學習喜悅,老師們願意陪他們重來。
採訪側記:
在創路學園內可以看到園長非常重視平時的品德教育,還有在教導每一位孩子時,都會用不同的方式,真正的實現了「因材施教」。其實一開始很難將學員內的孩子們連結到大家口中所說的「中輟生」,與原本所想像中不學習、不乖的學生不同,孩子們其實非常有禮貌,經過園長及老師們的教導下,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他們的改變,無論是互動或發表意見時,都自信滿滿。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