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影像外流成惡夢 婦援會伴受害者走出陰影
【記者羅亦庭陳昕妤/台北市大同區報導】一名高中女學生在與男友分手後,發現對方將兩人交往期間拍攝的私密影片,傳給自己的朋友。她陷入極度羞辱與恐懼之中,即使身邊的朋友都支持她申訴,她卻依然無法釋懷,甚至開始懷疑身邊朋友的真誠。
「數位性暴力發生的型態非常多元,很常發生在親密關係伴侶之間的就是復仇式色情。」婦女救援基金會的社工督導曾峻偉這麼說。在數位科技普及的今天,私密影像一旦外流,不僅讓被害人身體遭到侵犯,更深層地傷害了心理、名譽與生活。因為這些事件往往發生在關係親密的人之間,使得受害者在受創後更難以啟齒、求助,原本只是兩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卻在影像外流的瞬間,演變成人生中難以承受的噩夢,婦女救援基金會選擇站在他們身邊,協助受害者下架外流影片,陪伴他們走過心理創傷、報警、求償與復原的每一站。
婦女救援基金會自1987年成立以來,專注於幫助遭受性別暴力的女性,隨著傳播科技發展,衍伸出網路上惡意散佈性私密影像的行為,對此婦援會在2014年設立數位性暴力諮詢求助專線,提供數位性暴力受害者支援服務。婦援會提供匿名求助專線、數位諮詢服務(如LINE、Facebook、Instagram等),讓受害者能夠安全地尋求幫助。同時基金會也會協助受害者向網路平台,或衛生福利部的影像處理中心申請下架私密影像,以此維護受害者權利。
此外,針對兒少遭遇數位性暴力,婦女救援基金會也提供免費法律諮詢,協助受害者報案、蒐集證據,確保受害者獲得法律保障。針對未成年受害者,基金會依照《兒少性剝削行政條例》流程處理案件,協助家長了解情況。透過這些陪伴與服務,婦女救援基金會協助受害者處理問題,並推動社會對數位性暴力的關注與行動。
打破沉默的起點:數位性暴力的真相與婦援會的第一線支援
當數位工具滲透人際關係,數位性暴力的形式也隨之增多,成為當代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所謂數位性暴力,泛指透過數位工具如手機、社群平台、即時通訊軟體等進行的性侵害或性騷擾行為。常見型態包含私密影像外流、網路性騷擾、偷拍勒索、未經同意散布性內容等,不僅侵犯隱私,更對被害者造成深刻且長期的心理創傷。
婦援會指出,這類事件的特性在於「無所不在、難以刪除」,影像一旦流傳上網,擴散速度難以控制,即使下架也可能被備份、轉傳,讓受害者長期活在焦慮與恐懼中。曾峻偉說明:「因為數位性暴力其實是牽涉到個人的性隱私,你很難要一個被害人當面去陳述這些事情,他們會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甚至感到羞愧。」面對這樣的傷害,第一步求助往往是最困難的關卡。
因此婦援會設置匿名信件、電話諮詢等求助管道,讓求助者在相對安全、不具壓力的情境下傾訴遭遇,並提供多元協助,包括心理諮商、法律諮詢、報案陪同、出庭支持等,盡力協助受害者穩定情緒、建立信任,走上復原的第一步。這些服務皆為免費,並尊重受害者的意願與步調。同時,婦援會也作為被害人與警方、檢察官等公部門之間的溝通橋樑,協助他們理解程序、保護自身權益。
當愛變成傷害:復仇式色情的代價
在數位性暴力的多種形態中,復仇式色情,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指的是在雙方關係破裂後,一方出於報復心態,擅自將兩人過往的私密影像散布出去,意圖羞辱、傷害對方。
曾峻偉分享一位受害者的案例:她在與男友分手後,對方竟將兩人交往期間拍攝的性影像外流給他身邊的朋友。「這件事情讓她產生非常大的創傷,曾經是她這麼信任、這麼愛的一個人,現在卻對她做出這麼壞的事情。」影像的外流使她的信任感徹底瓦解,儘管身邊仍有朋友願意支持,卻無法再相信任何人。「我知道他們想幫我,他們對我很好,可是我真的害怕,有一天他們也會這樣對我。」曾峻偉轉述被害者的話說道。
婦援會除提供心理支持與法律資源外,也會協助受害者聯繫性影像處理中心,強制平台下架違法內容。同時,也陪同受害者報案、出庭,讓受害者知道「你不是一個人」,也讓加害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起案件最終進入司法程序,加害者被判處六年有期徒刑,並面臨150萬元的民事賠償,目前正進入二審。
數位原住民的危機:青少年如何在網路情感中自保?
數位性暴力在青少年族群間逐漸普遍,尤其是未成年者,由於對感情與性仍在探索階段,更容易在不對等的關係中被引導拍攝或傳送私密影像。婦援會指出,他們接觸到的個案中也有許多未成年的受害者。「因為青少年在發展的階段對於感情或者是對於性的好奇性較高,他們比較容易在網路世界裡面在壞人的誘拐之下,落入陷阱。」曾峻偉表示。
針對未成年個案,婦援會會依《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處理,首先通報社會局、由兒少保護社工介入,配合警方進行調查,過程中擔任協調者角色,協助與家長溝通,共同保護孩子的身心安全。「我們擔任孩子跟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樑,因為社工是一個專業的身分,家長們會更願意去了解。」曾峻偉說。數位性暴力對被害者帶來的傷害不僅是嚴重的隱私侵害,更是深層的心理創傷與信任崩解,因此婦援會同時也會依個案需求,轉介至性創傷復原中心等提供免費心理諮商的單位。
隨著詐騙手法日益精密,青少年也面臨來自陌生人的網路陷阱。婦援會媒體專員陳薏帆分享,近期就有青少年收到來自不明帳號的私訊,對方聲稱發現他們的私密影像已在網路上外流,並附上一個網址要求點擊查看。「他都會講得很詳細,例如你的手上是不是有蝴蝶的刺青等等,讓人一時緊張因此點擊網址登入進去看。」她指出,詐騙犯透過被害者在社群媒體上公開的個人資料與身體特徵,說出被害者私密細節或個人特徵,讓受害者誤以為真的有影像外流,這些看似關心的話語,其實是設計精巧的釣魚連結,一旦輸入帳密或個資,帳號便可能被盜用,甚至遭到勒索或進一步性騷擾,造成更大的風險與傷害。
這些案例的共通點,在於加害者往往利用青少年對親密關係的信任與對網路風險的認知不足,進行操控與傷害。隨著科技與人際互動日益緊密,青少年在數位世界的風險也就越高,因此現階段重要的是從教育與社會層面加強青少年對數位性風險的認識與警覺,避免在情感與科技交織的網路世界中,落入無形的陷阱。「要學會保護好自己,同時也不要用網路去傷害別人。」曾峻偉強調。
從創傷到力量:婦援會打造安全、尊重的數位未來
婦援會透過研究與倡議持續關注非法性影像外流的社會現象。根據2022年的調查,當民眾看到這些非法影像時,最常見的行為不是檢舉或關閉視窗,而是下載與分享。這樣的結果顯示社會整體對數位性暴力的認知與敏感度仍然不足。婦援會強調,唯有結合教育、調查與司法改革,才能終結對隱私的冷漠與侵犯,建立一個真正安全且尊重的數位環境。
婦女救援基金會決定從教育改革做起,設計性隱私與網路素養繪本《紅線奇蹟》。走進小學與偏鄉校園,免費舉辦說故事與互動課程,幫助孩子從小建立對身體界線、數位隱私與網路風險的基本認知,也在書中鼓勵所有曾經遭受數位性暴力的人勇敢站出來求助,也提醒大眾在面對他人受害時,不應選擇袖手旁觀或轉傳,而是要展現同理與行動。
陳薏帆向正在猶豫是否求助的受害者喊話:「會發生這件事,絕對不是你的問題或者是你的錯。你如果真的對求助感到緊張,可以利用婦援會的匿名網站打一個化名,甚至一串亂碼,我們這邊都會有專業的社工師來協助你,不要害怕!」她強調,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當事人都有權利,重新掌握自己的選擇權與安全感,婦援會承諾將盡最大努力,提供完整服務與支持,讓每一位受害者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採訪側記:
採訪中,社工多次提到「信任」這個詞,語氣溫和卻堅定。「一開始我們社工在介入這件事情的時候,花了一段時間去跟他建立所謂的信任關係,讓他相信說社工可以支持他、陪伴他。」有些個案雖然身邊有人願意幫助,仍無法打開心防,深怕總有一天有一天他們也會像加害人那樣對待自己,讓我們印象特別深刻。社工相信,陪伴與傾聽雖然緩慢,卻是帶領受害者走出陰影最根本的方式,我們也在訪談中深刻了解到陪伴的重要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