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坑溝到溪流:伍麗華委員團隊的部落安全守護行動

2025/09/18 12:39
5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從坑溝到溪流:伍麗華團隊的部落安全守護行動
緣起:一條來自文樂村的感謝訊息
【台北/屏東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照片

        2025年9月,屏東縣來義鄉文樂村孔志強村長傳來一則振奮人心的訊息——部落內外環道野溪整治工程正式開工。這則附帶前年會勘照片的訊息,背後藏著攸關部落安全的深層意義。該工程雖被稱爲「野溪整治」,實則是處理暴雨時可能引發土石流的危險坑溝。這種地質特性在臺灣原鄉部落尤爲關鍵,因未整治的坑溝在極端氣候下極易演變爲災難性溪流,對聚落安全造成直接威脅。

隱患與轉機:坑溝治理的防災戰略

照片

        坑溝與野溪的區別不僅是地理名詞,更是防災觀念的具體呈現。伍麗華委員指出,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溝壑在豪雨時會成為土石流的高速通道,尤其當部落建於山坡或河谷周邊時,此類工程直接關乎居民身家安全。來義鄉文樂村的案例正是典型:該坑溝若未及時整治,恐在颱風季形成破壞性泥流。這種「預防性治理」思維,成為近年原鄉基礎建設的核心方向。

無聲的耕耘:助理團隊的多元使命

照片

        這些工程的推動,倚賴的是委員團隊中默默付出的助理群。他們的工作範疇遠超一般想像:從頂著烈日實地會勘、協調車禍與債務糾紛,到慰問弱勢家庭,幾乎包羅萬象。儘管委員本人未必親自參與每場說明會,但透過記錄發現,光是2025年8月至9月,團隊便辦理超過30場工程說明會與開工典禮。這些「看不見的現場」,正是建設得以落實的基石。

透明與承諾:服務的三大原則

照片

        委員團隊特別強調三大服務原則:第一,接受陳情不分黨派、不收費用、拒絕廠商掛勾,純粹為地方解決問題;第二,嚴禁任何人冒用委員名義從事不當行為;第三,若未見特定案件列入公開紀錄,可能是因案件尚未進入執行階段,或當地未曾提出陳情。這種透明化宣示,意在建立民眾對公共事務的信任基礎。

兩個月的軌跡:32項工程背後的意義

照片

        細數8月至9月辦理的开工案件,可看出幾個重點:首先,範圍橫跨屏東、臺中、新竹、桃園等多個原民鄉鎮,顯示服務的廣泛性;其次,案件類型涵蓋農路、野溪整治、灌溉系統、自來水延管與道路拓寬,回應了部落從民生到產業的多元需求;最後,如「來義鄉自來水延管」「滿州鄉道路拓寬評估」等工程,更凸顯基礎建設的長期性與延續性。

從個案到系統:原鄉建設的未來挑戰

照片

        文樂村的野溪整治只是一個起點。隨著極端氣候加劇,原鄉地區的基礎設施韌性將成為關鍵課題。委員團隊強調,未來除了持續爭取工程預算,更需結合在地知識與科學規劃,避免「為建設而建設」的碎片化施政。如何讓每一條坑溝的治理、每一段農路的修築,都能嵌入整體防災網絡,將是團隊與社區的共同挑戰。

當道謝成為起點

照片

        孔志強村長的「謝謝委員」,既是對過往努力的肯定,也是對未來合作的期待。這些工程說明會不僅是行政程序,更是社區參與的實踐。當居民看見推土機開進部落時,他們看到的不是單純的建設,而是一個更安全、更穩固的家園願景。而這一切,始於有人願意傾聽、奔走與堅持。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