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飄香一甲子的豆皮手藝 堅持成就池上老味道

2025/07/24 23:39
19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7
檢舉

空氣中飄著濃濃的豆香

清晨不到五點

師傅們就在小巷裡的鐵皮屋中忙碌起來

大鍋裡的豆漿隨著溫度慢慢下降

表面凝起一層金黃色的豆皮薄膜

這間位在臺東池上的家庭工廠

做豆皮已經超過一甲子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他(老闆)在當兵的時候是做伙房,伙房的時候就是有接觸到黃豆,那後來他就是親戚,苗栗的親戚也有人在做豆皮這一塊,所以他就乾脆就是跟親戚學了這樣子的一個技能。

當年老闆曾金木剛退伍

從最簡單的紅磚灶起家

一點一滴地摸索

把豆皮的手藝練起來

一做就是幾十年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豆皮的話基本上它就是,最主要來自於豆漿,前一天就要先泡好黃豆,然後變成豆漿,之後再輸出到鍋面上,它上面有蒸氣,持續加熱,維持它的熱度,會碰到上面的冷空氣之後會凝結一層豆膜,豆皮膜就是我們撈起來的豆皮

製作豆皮要懂得掌控火候觀察溫度

更需要長年累積的經驗與耐性

想讓豆香如一 品質穩定

原料的選擇曾是老闆面臨的問題

最早的時候是用柴燒

得靠人砍柴顧火

火力不穩定 成本也高

後來改用粗糠

相較之下環保

但只有在稻米收割季的時候才有燃料

曾經嘗試使用過柴油

不過成本較高

對於業者來說 並非長久之計

最後才改用瓦斯

火力穩定 操作方便

也成為了現在工廠目前使用的熱源

很多人覺得柴燒最有古早味

但曾秀蓉直言豆皮的好不好吃跟燃料無關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柴燒真的是跟豆皮有連結到美味嗎?其實沒有。它不過是提供一個火力,這是現代都市人對鄉下柴燒的一個很浪漫的迷思

比起柴燒香不香

他們更在乎的是

怎麼靠這張豆皮撐起一個家

從資源有限的創業初期

一路跌跌撞撞撐過低潮

曾金木夫妻倆靠著豆皮與豆漿

把四個孩子拉拔長大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這十年以前,我們豆皮工廠就是四個字,慘淡經營。那好歹也把我們四個養長大,但是說實在完全沒有,除了微薄的工資以外,沒有什麼了。

這份工作看起來簡單

實際上卻沒有一刻是輕鬆的

日復一日對細節的堅持

每張豆皮的背後

藏著的是看不見的努力與汗水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它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夠讓外界的,覺得毫不費出灰之力,這樣子的輕鬆是代表它後面有多麼強大的經驗,跟堅持、跟毅力

這一層層曬晾的豆皮曬乾了豆漿裡的水分

卻留住了歲月的溫度

半世紀的手藝在小巷的蒸汽室裡悄悄延續

也在一口豆香中

寫下屬於池上的日常滋味

公民記者 陳定杰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