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一甲子的豆皮手藝 堅持成就池上老味道
空氣中飄著濃濃的豆香
清晨不到五點
師傅們就在小巷裡的鐵皮屋中忙碌起來
大鍋裡的豆漿隨著溫度慢慢下降
表面凝起一層金黃色的豆皮薄膜
這間位在臺東池上的家庭工廠
做豆皮已經超過一甲子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他(老闆)在當兵的時候是做伙房,伙房的時候就是有接觸到黃豆,那後來他就是親戚,苗栗的親戚也有人在做豆皮這一塊,所以他就乾脆就是跟親戚學了這樣子的一個技能。
當年老闆曾金木剛退伍
從最簡單的紅磚灶起家
一點一滴地摸索
把豆皮的手藝練起來
一做就是幾十年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豆皮的話基本上它就是,最主要來自於豆漿,前一天就要先泡好黃豆,然後變成豆漿,之後再輸出到鍋面上,它上面有蒸氣,持續加熱,維持它的熱度,會碰到上面的冷空氣之後會凝結一層豆膜,豆皮膜就是我們撈起來的豆皮
製作豆皮要懂得掌控火候觀察溫度
更需要長年累積的經驗與耐性
想讓豆香如一 品質穩定
原料的選擇曾是老闆面臨的問題
最早的時候是用柴燒
得靠人砍柴顧火
火力不穩定 成本也高
後來改用粗糠
相較之下環保
但只有在稻米收割季的時候才有燃料
曾經嘗試使用過柴油
不過成本較高
對於業者來說 並非長久之計
最後才改用瓦斯
火力穩定 操作方便
也成為了現在工廠目前使用的熱源
很多人覺得柴燒最有古早味
但曾秀蓉直言豆皮的好不好吃跟燃料無關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柴燒真的是跟豆皮有連結到美味嗎?其實沒有。它不過是提供一個火力,這是現代都市人對鄉下柴燒的一個很浪漫的迷思
比起柴燒香不香
他們更在乎的是
怎麼靠這張豆皮撐起一個家
從資源有限的創業初期
一路跌跌撞撞撐過低潮
曾金木夫妻倆靠著豆皮與豆漿
把四個孩子拉拔長大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這十年以前,我們豆皮工廠就是四個字,慘淡經營。那好歹也把我們四個養長大,但是說實在完全沒有,除了微薄的工資以外,沒有什麼了。
這份工作看起來簡單
實際上卻沒有一刻是輕鬆的
日復一日對細節的堅持
每張豆皮的背後
藏著的是看不見的努力與汗水
豆皮店二代經營者 曾秀蓉
它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夠讓外界的,覺得毫不費出灰之力,這樣子的輕鬆是代表它後面有多麼強大的經驗,跟堅持、跟毅力
這一層層曬晾的豆皮曬乾了豆漿裡的水分
卻留住了歲月的溫度
半世紀的手藝在小巷的蒸汽室裡悄悄延續
也在一口豆香中
寫下屬於池上的日常滋味
公民記者 陳定杰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