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巡山護龜也護農 永安保育行動生態農業雙贏

2025/07/30 21:00
20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6
檢舉

【記者林怡文、葉曉儒/新北市石碇區報導】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的永安里,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場所。其中,食蛇龜與柴棺龜更是台灣稀有且面臨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加上棲地破壞與盜獵問題,牠們的數量日漸稀少,面對這樣的生態危機,社區居民決定守護家園生態環境,由里長蕭敏玲在2020年號召成立了「永安護龜隊」。透過巡守與紀錄,他們逐漸建立起對山林的理解,穿起雨鞋、拿起竹杖,靠著觀察與熱忱學會如何守護這群瀕臨絕種的龜種。

↑蕭敏玲里長與護龜隊隊員。攝影 / 林怡文

「我是宜蘭嫁過來的,是這邊的永安的媳婦。」永安里長蕭敏玲說。她早年就讀羅東高商會計科,曾在台化工作,婚後辭職專心帶孩子。1996年起,她擔任里幹事長達23年,直到前任里長因病離世,在居民推舉下接任,如今已是第六年。

雖非生態出身,卻因深耕社區多年,面對原生龜類日益稀少,她決定從「關心」走向「行動」,推動成立永安護龜隊,建立巡守制度、導入科技監測,並串連學界與公部門合作。讓護龜成為整個社區共同的日常。

當龜不再出現  永安啟動保育行動

「小時候隨便看到烏龜都很容易,庭園、鄉間、溪流都有。結果現在你看,要看到不簡單了。」從小生活在永安的高銘桐語氣沉重地說著。因為親眼見證了原生龜逐漸減少消失,所以他毅然決定加入永安護龜隊,參與保育行動,為生態盡一份心力。

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的永安里,過去雖然不是龜類密度特別高的地區,但仍能穩定見到食蛇龜與柴棺龜在山間溪旁活動。食蛇龜與柴棺龜皆為台灣特有的原生龜類,並被正式列為國家一級保育類動物。僅僅十餘年間,從廣泛分布到瀕臨滅絕的落差。根據2014~2015年及2018~2019年在宜蘭及花蓮的族群調查結果顯示,食蛇龜野生族群的分布範圍與數量在過去15年內迅速縮減或消失,僅在局部區域捕獲零星個體。多數現存的族群數量過少,密度過低,難以透過自然繁殖維持長期存續,已經失去族群的生態功能性。警示其生存危機已迫在眉睫。

除了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之外,永安里也曾發現疑似盜獵行為。根據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資料統計,自2006年8月至2012年7月間,全台查獲走私的食蛇龜數量多達3646隻。2013年8月至9月間,亦分別於高雄及東港查獲2626隻及2439隻正要被走私至中國的食蛇龜與柴棺龜。2013年12月3日於宜蘭查獲走私之柴棺龜1630隻、食蛇龜380隻,未查獲的黑數甚至遠大於此數。食蛇龜數量稀少,長年面臨棲地破壞與人為獵捕的雙重威脅,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食蛇龜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高價值,時常被捕後輸出作為中藥材或寵物,成為盜獵目標。

↑食蛇龜與柴棺龜因具高價值,被視為盜獵者首要目標。攝影/林怡文

由於盜獵情況日益嚴重,2020年,蕭敏玲召集里民,正式成立「永安護龜隊」,並與政大社會責任辦公室的汪文豪老師及政治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團隊合作,並向農業部林業局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申請計畫支持。隊伍成立之初,以防止盜獵為最直接的目標,並著手建立巡守制度與監控設備,提升社區對食蛇龜與柴棺龜的認識。她也希望透過長期的環境教育,讓更多年輕人理解保育的價值,使生態保育不只是眼前的任務,而是永續的地方願景。

↑永安里生態豐富,孕育許多動植物。攝影/林怡文

從巡守到教室 保育走入生活

永安護龜隊成立後,居民分組定期巡視龜類棲息地,記錄野生動物出沒情形。兩人一組,巡守大約一個禮拜2~3天,每次兩個小時。在巡守過程中,除了偶爾會發現最主要的食蛇龜與柴棺龜,另外也時常會看到藍腹鷴或是山羌等動物。若有發現生物,便利用Line、山林日誌跟 iNaturalist 等 APP 進行回報及記錄。隊員們也會主動觀察是否有疑似盜獵的行為,像是以前在巡守過程中,會發現獵具或是盜獵用的竹子,他們則會將其拆除,防止生物落入陷阱中。

↑永安護龜隊的巡守範圍和路線。圖片提供/蕭敏玲。

↑永安戶歸隊利用「山林日誌」APP來記錄巡守路線和資料。攝影 / 葉曉儒

↑永安護龜隊利用「iNaturalist」APP來記錄在巡守時遇到的生物。攝影 / 葉曉儒

除了人力監控,永安護龜隊也導入科技輔助,包括設置監視器、縮時錄影機與環境感應器,可以記錄到有哪些動物出沒,讓隊員即使不在現場,也能透過手機隨時查看茶園與棲地的狀況。不僅提升巡守效率,確保龜類棲地穩定,也在無形中減輕了高齡志工的巡守壓力,讓保育行動能夠更穩定地持續推進。除此之外,蕭敏玲與警方、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密切合作,布設監視器並提升巡邏頻率。她也進一步邀請專家實地勘查,找出需要改善的棲地條件,例如永安鄰近設有水壩,過往曾有烏龜跌入後無法爬出,而隨著洪水被沖入水庫的案例。為解決這一生態困境,護龜隊與宜蘭分署合作設置多處的爬梯,讓掉落的烏龜能安全爬回棲地。

↑當居民要進行回報時,APP回報方式流程說明。製圖 / 葉曉儒

↑輸入1959,系統會請使用者選擇事件類型。攝影 / 林怡文

↑選擇好類別,系統會請使用者拍攝或輸入生物照片。攝影 / 林怡文

↑匯入照片後,系統會請使用者分享位置。攝影 / 林怡文

↑點選分享位置,移動地圖選擇發現生物的地點。攝影 / 林怡文

↑收到系統確認訊息及回報完成。攝影 / 林怡文

不畏艱辛 巡守行動讓生態重現生機

然而,單靠熱情難以支撐長期巡守的高強度工作。巡守隊隊員粘麗玲坦言:「我們走的都是偏山小路,常常濕滑又陡峭,要自己顧安全。」永安護龜隊已經成立四年多,因為永安里的里民以長者居多,護龜隊隊員也較多長輩,長期巡守對身體而言也是負擔,不論是熱情或是體力都是一大挑戰。為了穩定志工人力,護龜隊參與林業與自然保育署推動的「生態給付計畫」,其中「巡護監測給付」每年可最高核發6萬元,作為整體志工巡守隊的獎勵金來源。此外,若農民配合以友善方式管理農地,不使用除草劑與毒鼠藥等,亦可申請「農地友善獎勵」與「農地營造獎勵」,每年最高各補助3萬元。讓參與者獲得合理補助,也透過社區互助減輕個人負擔,讓保育行動得以長期推動。

永安護龜隊隊員之一的高碧梧提到,原本就熱愛動物與自然的她,巡守後開始學習辨識鳥類和昆蟲,並常拍下朱鸝、藍腹鷴與竹雞等珍稀生物。「這些原本只會出現在高海拔的鳥,現在能在我們這裡繁殖,代表這裡的環境真的很好。」她也開心的說,孫子曾在學校對校長說:「我阿嬤在保護食蛇龜 ! 」雖然只是簡單一句話,卻像是巡守行動在家庭中悄悄發芽的證明,象徵著一份關於土地的責任,正悄悄傳承到下一代。

這樣的行動雖然辛苦,但粘麗玲表示:「現在山羌、動物都變多了,龜的數量也慢慢回來了。」語氣中滿是成就感。

↑喜愛生物的高碧梧會拍攝生物照片做紀錄。攝影/林怡文。

打造山村治理學,走一條自己的永續路

「集結產官學,以社區之力打造山村永續治理學」,是蕭敏玲的理念,希望可以集結學校、政府與社區三方的合作,更是從土地出發,思考如何讓這座山村持續生產,達到永續經營,不論是生態、生活還是生產,都可以不斷進步。

為了讓保育理念深入社區,蕭敏玲也積極推動環境教育。例如在雲海國小永安分班設立課程,進行青銀共學,讓孩童與長輩一起學習在地生態知識。透過講座與戶外觀察,讓居民不只是「參與巡守」。「社區居民是這項計畫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蕭敏玲說。她認為唯有讓居民內心認同保育的必要,才能提升保育效率,也能凝聚了居民的共同感與責任心,因此透過定期舉辦生態教育講座與戶外體驗、觀摩活動來讓居民產生認同感。

此外,永安居民主要種植茶葉,因此與政大「龜(歸)鄉永安一碇紅3.0」師生團隊合作設計,推出結合保育與農業的「龜茶 Good Day」品牌。高銘桐表示,當地農戶以減少農藥、改用有機肥的方式實踐友善農業。「我們現在都盡量少噴藥,改用有機肥。」他說,這樣不僅減輕環境壓力,也讓動物有更安全的活動空間。希望藉由支持友善環境耕作的農產品,將營收投入巡守維護生態、保育食蛇龜等瀕絕野生動植物的工作。透過保育行動與在地經濟的結合,讓生態成為永安經濟的一部分。從守護龜開始,永安正在嘗試一條屬於自己的永續之路。

↑永安護龜隊定期巡守。攝影/林怡文。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我們與里長蕭敏玲及護龜隊隊員們,一同走訪巡守路線。因為當天下雨,怕有些巡守路線對我們來說太難走,所以選擇比較安全的道路。志工們一邊解說,一邊熟練辨認鳥叫與植物,腳步穩健地穿梭山林。這些不是生態專家的居民,卻用實際行動深耕保育,守護著這片土地與龜類的未來,真的令人敬佩。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