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織縷傳承:劉之林Kumadra與她指尖下的排灣新篇章 (本週名人掃描誌)

2025/07/19 19:58
6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織縷傳承:劉之林Kumadra與她指尖下的排灣新篇章

{屏東/來義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tjadrepan}

        南台灣屏東,群山環繞的來義鄉古樓村,一個年輕的身影正悄然崛起,她以一雙巧手,將排灣族的古老記憶重新編織,融入現代生活。劉之林,這位年僅26歲的傳統服飾工藝師,卻已擁有七年的手作經驗,她的作品遍布屏東各地原鄉,訴說著傳統與創新的不凡故事。很難想像,這樣一位在新銳工藝界嶄露頭角的創作者,在豆蔻年華便已踏上這條充滿挑戰與熱情的道路。


從像素到圖騰:奠基傳統服飾的設計之路

        劉之林的傳統服飾創作之路,始於來義高中的藝術班。那段歲月,是她藝術天賦的初次啟蒙,也為她日後在傳統服飾領域的深耕埋下伏筆。當時,她初次接觸繪圖軟體Illustrator,這款數位工具的運用,不僅讓她得以將腦海中的創意具象化,更在無形中為她日後的服飾打版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憑藉著對數位設計的敏銳洞察力與過人天賦,她甚至一舉奪下全國學生美展平面設計冠軍,這份榮譽不僅是對她才華的肯定,也預示著她將在設計領域展現出非凡的成就。

        高中畢業後,之林順利考入高雄師範大學藝術產業學系,這對她而言,是藝術學習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這裡,她終於有機會系統性地接觸到更廣泛的工藝知識與技法。高師大扎實的學術訓練與實作課程,讓她對工藝的理解從零散的興趣昇華為有結構的專業學習。在大學時期,之林開始將目光投向身邊最熟悉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瑰寶——排灣族傳統服飾。當時年僅19歲的她,便已敏銳地觀察到家中長輩們如何細心為兒女們穿戴傳統服飾,那份透過服飾傳遞的溫情與文化連結,深深觸動了她的心弦。

        她不再僅僅滿足於觀看,而是主動走向長輩們,向家中的vuvu(祖輩)們請教。她細心聆聽,學習每一個圖騰所承載的歷史意義與神話故事,了解不同場合下傳統服飾的穿戴方式與禁忌。在不斷的臨摹、觀察與學習之間,劉之林意識到傳統服飾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為了讓傳統服飾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時,更能貼近當代生活的需求,她決定將自己的數位專長與傳統工藝結合。

        她自費參加了各類打版工作坊,不僅學習了傳統的打版技藝,更結合自身嫻熟的電繪專長,創造出獨特的數位版型。這種創新的打版方式,讓她能夠靈活調整圖騰的比例、位置與大小,不再受限於傳統手繪的局限。這項獨特的技能,不僅大幅提升了打版的效率,使作品更能符合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也讓傳統服飾在保有其文化內涵的同時,呈現出更具現代感的視覺效果。劉之林的作品因此深受客人喜愛,訂單更是絡繹不絕。


指尖的溫度:穿線達人的精雕細琢

        除了在打版技術上的創新突破,之林在細節處理上的堅持,更是她作品獨特魅力的來源。在朋友眼中,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穿線達人」。對於傳統服飾而言,珠繡是其不可或缺的精髓,而每一顆珠子的排列與每一條線的走向,都直接影響著作品的質感與生命力。為了讓自己的作品看起來更像經過歲月洗禮的老件,帶有古樸而溫潤的質感,她不斷嘗試各種尺寸的珠子,從最微小的米珠到飽滿的琉璃珠,她都悉心挑選、反覆嘗試,只為找到最能呈現歲月感的搭配。

        更令人驚嘆的是,她甚至使用到市面上最細的針線進行創作。這種極致的精細程度,不僅考驗著她的眼力與耐心,更考驗著她對每一個細節的執著。細密的針腳與精巧的珠繡,讓她的作品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靜之美。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使得她的作品不僅僅是一件件服飾,更像是被賦予生命,承載著歷史與情感的藝術品。

之林的這份細心,甚至延伸到作品售後服務。她堅信,每一件傳統服飾都是她心血的結晶,值得被珍視。因此,即使作品已經售出,只要客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任何破損,她都願意免費修補。這份無私的付出,彷彿她正在對待一件件有生命的藝術品,這不僅是對自己作品的負責,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與維護。這種匠人精神,讓她的作品不僅贏得了客戶的信任,也贏得了業界的口碑。


傳承與共享:不只創作更要留下故事

        劉之林不只是一位專注於創作的工藝師,她更是一位熱衷於分享與傳承的文化推廣者。她深知,傳統工藝的生命力在於傳承,而年輕世代的投入,正是其得以延續的關鍵。因此,她經常回到自己的母校來義高中,擔任社團老師,將自己的寶貴經驗和技藝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學弟學妹們。她耐心地教導他們數位設計與傳統工藝的結合,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將創新思維融入傳統文化。她的身影,成為了學弟學妹們心中最鮮活的榜樣。

除了校園傳承,之林也積極參與各種市集活動。在市集上,她不僅展示自己的作品,更邀請部落媽媽或朋友一同展售工藝品。她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優秀的部落手作工藝品被看見,也讓更多人了解排灣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她堅信,只有透過更多人的參與與支持,傳統工藝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她透過自己的行動,搭建起了一座連接傳統與現代、部落與大眾的橋樑。

        劉之林分享了她深藏於心的願景:「我希望,有更多青年能一同投入傳統工藝,留下技術,留下故事。」這句話不僅是她的心願,更是她一路走來的動力與信念。對她而言,傳統工藝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故事的延續,文化的生命線。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這片沃土,用他們的創意與熱情,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這位來自來義鄉古樓村的年輕排灣族工藝師,以她獨特的視角和精湛的技藝,為傳統服飾帶來了嶄新的詮釋。她不僅是一位工藝師,更是一位文化傳承者。在她的指尖下,古老的排灣圖騰不再只是靜態的符號,而是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訴說著關於傳承、創新與夢想的動人故事。她所編織的,不僅是美麗的服飾,更是一縷縷屬於排灣族、屬於台灣的文化脈絡,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圖/截自劉之琳臉書.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