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菸品政策失衡亟待修正

2025/07/16 11:19
24,16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菸害防制法自2023年修法之後,新增「指定菸品審查」機制,加熱菸等新型產品若欲合法上市,須經衛福部健康風險評估通過方可販售。然而,制度上卻出現令人費解的荒謬現象。紙菸作為傳統菸品,至今未曾納入任何審查程序,反而在市面上暢行無阻,成為一種「合法卻不透明」的特權產品。台灣政府在管制新興菸品上嚴格把關,卻對紙菸視若無睹,讓菸品審查制度流於選擇性執行,背離公平與科學原則。

根據國健署資料,紙菸依舊是台灣吸菸人口的主要使用產品,其煙霧中含有數百種有害物質,其中至少七十種為確定致癌物。即便如此,傳統紙菸多年來從未被要求經過任何健康風險評估,更無需經過上市審查。反觀加熱菸雖有國際研究指出其排放物相較紙菸顯著減少,但在台灣卻須先通過一套繁瑣冗長的審查程序,其標準之高、審查之慢,已形同變相禁售。

這種「新嚴舊寬」的雙軌制度不僅與防制菸害的初衷背道而馳,也與國際趨勢脫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自2009年起即實施《家庭吸菸防制與菸草管制法》,要求所有新上市之菸品,包括紙菸、加熱菸、雪茄、煙斗等,均須通過事前審查制度(PMTA)。即便是傳統紙菸若有成分變更,也需重新提交評估。歐盟則早在2016年全面實施《菸草產品指令》(TPD),要求所有菸品及其替代產品進行成分申報、毒性分析及市場通報,並不區分「新」或「舊」。加拿大、韓國亦均採取一致管理的作法,確保所有類型的菸品都須經過同等程度的風險評估與法規約束。

相較之下,台灣僅針對「指定菸品」設下門檻,卻對紙菸網開一面,讓最具健康風險的產品反而享有豁免地位。此不僅損害政策公信力,也易造成市場誤導,使民眾誤以為紙菸較新型產品安全。更嚴重的是,當新產品因審查遲緩無法上市,反助長地下走私與黑市流通,對公共衛生與稅收管理皆造成負面影響。

面對此一不對等的政策設計,政府應誠實回應社會的質疑。衛福部若真心欲落實全面的菸害防制,理當仿效國際,建立一套涵蓋「所有菸品」的審查機制。無論是紙菸、加熱菸,抑或其他菸草產品,其風險與成分均應依法揭露、審查、監督,確保國人健康權益受到保障。否則,一個只針對新產品嚴審,放縱傳統毒物的制度,不僅難以令人信服,更無法真正達成菸害防制的政策目標。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