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吸菸者像遊牧民族,二手煙不該四處流竄
台灣在菸害防制上的努力雖已初見成效,但街頭巷尾仍充斥著紙菸燃燒後的煙霧與菸蒂,讓不吸菸者無處可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成人吸菸率雖已降至歷史新低,但二手煙暴露率仍高達近五成,尤其在騎樓、公園、便利商店門口等地,民眾對煙味的反感與無奈,早已成為日常。
紙菸燃燒所產生的煙霧,並非只是「味道難聞」這麼簡單。根據研究,紙菸燃燒時會釋放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有70種為已知致癌物 。二手煙中含有焦油、懸浮微粒,更被列為一級致癌物。
更令人憂心的是三手煙的存在。這些煙霧中的有毒殘留物會附著在衣物、家具、牆面與地板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不易消散。其中包括砷、鉛、一氧化碳、甲苯與致癌物亞硝胺等,對嬰幼兒與孕婦的健康威脅尤為嚴重 。即使吸菸者在戶外吸菸,回到室內後仍可能透過衣物與皮膚將有害物質帶入家中,讓家人暴露於無形風險之中。
當室內禁菸政策日益嚴格,吸菸者卻被迫轉往戶外,形成「遊牧式吸菸」現象。無論是學校門口、公車站牌,還是公園長椅旁,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的距離近在咫尺,二手煙自然無所遁形。這並非吸菸者的錯,而是政策設計的缺口。
我們呼籲政府應正視此一矛盾。與其全面驅趕吸菸者,不如積極設置合規、隔離、通風良好的戶外吸菸區。讓吸菸者有處可去,也讓非吸菸者免於受害。目前台灣多數城市對吸菸區的設置仍顯消極,甚至有團體反對設立吸菸區,導致吸菸者只能在街頭「見縫插菸」,反而讓二手煙更難管控。
國際經驗可資借鏡。新加坡在公共場所設置明確吸菸區,並遠離人群動線;日本部分城市則在商圈設置玻璃吸菸亭,兼顧吸菸者與非吸菸者權益。台灣若能比照辦理,將有助於減少街頭二手煙暴露,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吸菸是個人選擇,但呼吸乾淨空氣是全民基本權利。當我們努力打造無煙社會,不能只靠禁止與罰則,更需制度設計與人性考量並進。別讓吸菸者像遊牧民族四處漂泊,也別讓二手煙成為城市文明的破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