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菸蒂釀火災,法律責任不容輕忽
一根看似不起眼的菸蒂,若未妥善處理,卻可能引發嚴重火災,甚至觸犯刑法。日前,一名男子習慣在自家陽台抽菸後,隨手將菸蒂丟下樓,結果導致樓下住戶遮陽板上堆積大量菸蒂,最終釀成火災。雖然當事人辯稱事發時不在家,但火場鑑定結果與現場跡證明確指出,起火點正是未熄滅的菸蒂。檢方據此認定其涉有重嫌,依公共危險罪將其起訴。
這並非個案。社群平台Threads上,一段影片吸引近50萬人次觀看,畫面中未熄滅的紙菸菸蒂被丟入乾涸水溝,與其中的紙屑與其他菸蒂共燃,火勢一度蔓延,所幸未釀成更大災害。這些案例提醒我們,紙菸燃燒時溫度可高達攝氏700至900度,即使表面看似熄滅,內部仍可能持續悶燒數分鐘,若接觸到易燃物,極易引發火災。
令人憂心的是,部分吸菸者仍抱持「丟進水溝就沒事」的僥倖心態,卻忽略了水溝內常堆積枯葉、垃圾與油污,正是火災的溫床。這種輕忽公共安全的行為,不僅危及他人生命財產,也可能讓自己面臨刑事與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173條第2項規定,若因失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最重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若因此造成傷亡,刑責更將加重。法律的設計,正是為了防範這類可預防的災害,並對不負責任的行為加以懲戒。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推動加熱菸普及後,因菸蒂引發的火災案件明顯下降。根據日本消防廳資料,這一趨勢除了與吸菸人口減少有關,也可能與加熱菸的特性有關。加熱菸不經明火燃燒,而是透過加熱釋放尼古丁,燃燒溫度遠低於傳統紙菸,火災風險相對較低。雖然加熱菸仍有健康風險爭議,但在火災防治層面,確實提供了一個較安全的替代方案。台灣在推動菸害防制政策時,或可參考其經驗,審慎評估加熱菸在降低火災風險上的潛力。
消防單位也一再呼籲,吸菸者應將紙菸菸蒂丟入不燃材質的菸灰缸,並確認完全熄滅後再離開現場,且應定期清理菸灰缸,避免因蓄熱而引發火災。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是守護社區安全的基本責任。
火災無情,但多數火災卻是可以預防的。亂丟菸蒂不僅是不文明的行為,更可能讓自己身陷法律責任與道德譴責之中。在法治社會中,每一位公民都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尤其當這些行為可能危及他人時,更應慎之又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