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書更重要的,是人——凝流書店的經營哲學
你有想過一間書店,真的只能靠賣書才能生存嗎?當閱讀型態改變,數位資訊普及,越來越多書店走向複合式經營。
在板橋浮洲,凝流書店咖啡靜靜佇立在街角,如同其名,凝聚流動中的人與故事。不只賣書,也賣咖啡,舉辦藝文活動。店主程恩澤曾想打造全臺最大的二手書店,卻發現光靠書籍,難以維持營運。
純粹以書店經營的話,它應該是經營不下去了。隔壁有一個臺藝大的工藝系的同學,他就過來說他要打工。他來了大概半個月,開始慫恿我開咖啡店,就帶另外一家咖啡店的店長,把咖啡的吧台、咖啡的流程、SOP,怎麼樣製作咖啡,非常專業的帶進來了。那也是剛好附近的一些畫家,認識熟了以後,他們就想要辦畫展。好吧,那就試試看辦。
就像水流遇到石頭便改變方向,凝流的樣貌也隨著不同人參與而持續轉變。
還蠻常來的,覺得這間的特色很像可以飲食的圖書館,沒有像圖書館那樣的拘謹,但是跟一般的咖啡廳比較不一樣的是,有時候你靜下來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一些書。
可是書店變的多角經營,本質上還是書店嗎?當空間裡瀰漫著咖啡香,牆上掛著藝術作品,走進書店的人還是為書而來的嗎?
他進到這個空間,他喜歡、他覺得舒服,來這個地方就是會創意力大爆棚,很多問題就是迎刃而解,那我覺得這個空間就有存在的價值,如果去把它定位成,來這個地方搜尋知識的空間,我覺得這個定位有問題。以知識來講,書店存留的價值如果停留在知識的話,我覺得這個不行。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書店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人與思維連結的空間。凝流或許不像傳統書店純粹,卻也讓我們發現,或許唯有貼近人、讓人參與和被記住,書店才能再變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凝聚力。
記者李芷馨 新北報導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