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紙菸風險,政府蓋牌不如實說,傷的是全民健康
在全球公共衛生監管領域,已建立一個清楚的概念,菸品有風險高低之別,並非所有產品危害相等。美國、英國、加拿大與紐西蘭等國,均已採用「菸品風險光譜」(Tobacco Harm Continuum)作為政策基礎,並明確指出「傳統紙菸為所有合法菸品中危害最高者。」美國FDA不諱言指出,紙菸燃燒產生的焦油與毒性物質,才是造成吸菸相關疾病的最大元兇,尼古丁雖具成癮性,但非主要致病因子。
然而,台灣至今對這些研究與國際政策動向視而不見,衛福部既未對紙菸的具體健康風險進行系統性揭露,也從未明確告知民眾在所有市售菸品中,紙菸仍是傷害最大的產品。與此同時,政府卻對新型菸品祭出嚴苛限制,甚至在加熱菸尚未完成審查前就不斷阻礙上市之路,結果形成一種詭異景象,那就是危害最大者免查免審、流通無礙;風險相對較低者卻寸步難行。這種政策不僅邏輯錯亂,更是對民眾知情權的漠視與剝奪。
在歐洲,英國公共衛生署(PHE)早在2015年便發表報告,明確表示紙菸的健康危害遠遠高於替代性產品。美國FDA亦曾在公開文件中指出,紙菸為「最有害的尼古丁傳遞方式的菸品」,長期吸用與癌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反觀台灣,卻從未被納入任何風險分級體系,政府對紙菸的縱容,形同放任全民在未知中繼續暴露於最高風險的致命產品。
健康政策的第一步,是資訊透明。政府不該以「歷史使用已久」作為紙菸免審查的藉口。試問,若紙菸在今日才首次問世,其風險若放在任何審查制度下,是否可能通過上市核准?答案不言可喻。今日讓紙菸免於審查、無需風險揭露,不僅違反公平原則,更形同對重大公共健康危機「蓋牌」。這不僅是在制度上製造雙重標準,更嚴重侵害民眾「知」與「選」的權利。
遺憾的是,台灣目前的政策導向仍是選擇性執法,對加熱菸等新型產品設定繁複門檻、重重關卡,卻對紙菸長期豁免,無視其致病證據與國際共識。這種制度性盲點不但打擊政策公信力,也使得真正需要資訊的消費者難以做出正確選擇,。
台灣若真心推動菸害防制,就該誠實面對科學證據,讓紙菸回到應有的風險評估程序,並在法制上建立菸品風險揭露機制,讓全民知情、自由選擇。資訊透明,是民主社會最基本的防線;而政府不應再對紙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繼續讓毒害在社會中無聲蔓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