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數位回歸書店:市民書店的城市實驗 創造實體對話空間

2025/07/13 15:38
23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8
檢舉

(記者Stand)

位於市民大道旁,具有標誌性的市字型Logo,這裡就是2024年7月開張的市民書店。

在這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的世代,它卻選在此時在城市一隅默默地生根發芽。緊接著就讓記者帶著您來一探究竟。

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書架上搭配主題特展的特色選書,性別、民族、法律、社會、政治、歷史、文學、科普等關乎這片土地大大小小的敏銳議題,關心著各種族群的聲音,努力讓他們被大家看見。

SB1:芋頭-共同創辦人暨社群總監

當初會想要成立這個書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幾個創辦人,我們之前都有新媒體的經驗,就網路媒體,那我們在社群上累積了滿多的算是能量,同時也覺得在疫情以後人們滿渴望可以實體交流。所以在這過程中就覺得好像可以有一個實體的空間,把線上的這些能量彙集到這邊來。

說到本店最具特色的地方,那當然少不了架上的選書,我們也實際詢問到來訪的民眾。

SB2:Yoyo-民眾

目前進來五分鐘的感覺就是,如預期它的選書相當的有主題性,就比較是和臺灣的社會議題有關。

另外,充滿著土地情懷的攝影展,也為市民書店的一週年特展揭開序幕;除此之外,在選書之中也藏有小驚喜,那就是店員們在閱讀之後,他們所留下來的精選摘錄或是心得。

SB3:Joyce-店員

他說他想要寫一個基本上不會好轉的角色,就是這件事情我覺得對於社會上的一些人來講

它是蠻寫實的。就是我們可能遇到一些困難,或是遇到一些事情;但我們好像看起來日子繼續過,不過其實有些狀態是不會好轉的,這些東西只會帶著它一起走。

(記者Stand)

低消一杯飲品是停駐此店的門票,而在架上的書籍呢,也得先經過購買才能帶回座位閱讀。

那關於知識付費的部分,身為社群總監的共同創辦人之一──芋頭,有他自己的看法。

SB4:芋頭-共同創辦人暨社群總監

以前都是知識型媒體或是網路媒體出身的人,那我們就也蠻感覺到說大家(臺灣人)還蠻習慣獲得免費的資訊;所以我們提倡知識付費,其實也主要是想要跟大家說:我們的選書跟這些書單,它是我們的某種的能力,或是智慧累積的提供,就是一個所謂知識的服務。所以覺得這個服務,就是需要被付費。

市民書店不僅僅是一間書店,更是一座在城市中靜靜耕耘、持續發聲的文化基地。在閱讀風氣轉變的當下,它以實體空間連結社群,透過選書、展覽與對話,提供持續關注社會議題的另一種可能。對於想重新認識土地,傾聽多元觀點的讀者而言,這裡,或許是一個值得駐足的起點。

相信他們會繼續堅守在這裡,點亮這座城市的角落,開啟又一次想法的碰撞與交流。

以上是公民記者  潘宣聿  在臺北市的採訪報導

特此感謝  這是一種台味嗎?  攝影展  策展及所有參展者提供拍攝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2:53

閱讀的推廣與堅持

丹娜絲
25 0 0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