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臺灣傳統機械工業沒落 尋找生存應對之道

2025/07/08 12:00
9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科技發展 傳統機械工業面臨困境

在台灣模具及加工等傳統工業曾是支撐經濟的重要力量,許多工廠日以繼夜趕工出貨,創造出亮眼的出口成績,然而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生產基地外移,未來兩、三年真的很不看好加上年輕世代對這類產業興趣不高,傳統工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模具工廠老闆 洪守賢

以我們機械業來說的話 受到匯率的影響跟我所說的

日本跟中國的機械業的競爭 臺灣被中間夾殺其實會很辛苦 未來兩 三年真的很不看好

諸多困難 機械工業逐漸淡去

訂單減少 人才短缺以及轉型困難,成為傳產無法忽視的現實,曾經的榮景如今正逐漸淡去,而擺在眼前的問題是,這些老產業該何去何從?又是否還有機會重拾競爭力,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新的立足點?

模具工廠老闆 洪守賢

很多的機械製造業 包括股票上市公司

他們就說要轉型 要往更高附加價值的設備去轉型製造

上面有日本這層關卡 日本已經做到這個層次

那頂多只是做到跟它相同的層次 但是我們還是一樣用台灣製

日本的設備還是一樣日本製 雖然品質是一樣的

但是客人的選擇 他還是覺得日本的設備品質 會讓他們更放心

面對國家競爭 處境更加艱難

面對來自中國與日本的強勁競爭,台灣傳統工業的生存空間更加壓縮,中國以低廉的人力成本與龐大的生產規模,吸引大量中小型加工訂單,而日本則憑藉高品質與精密技術,持續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台灣位於兩者之間,既難以比價,也難以比技術,處境顯得更加艱難。

模具工廠老闆 洪守賢

很多學生選擇機械業去就讀 但是事實上根據統計來說

讀了機械業真正到機械業去就業的 能夠持續三、五年以上的其實佔不到三成

薪水也不會特別的高 我們的客人上銀科技在精科總部那邊的廠

我也曾經去問過它裡面幾個工作人員 幾個工作人員都是勤益科大的

我也問過他們在畢業過後會不會 想繼續待在上銀科技上班 他們就說不會

老師傅退休 年輕世代不願投身

除了外部競爭壓力,傳統工業更面臨嚴峻的人才斷層,隨著老一輩技術工陸續退休,產線經驗難以傳承,具備實作能力與技術背景的年輕人卻寥寥可數,傳統產業如今不再是年輕世代的首選,即便部分業者開出高於平均水準的薪資,也未必能吸引到願意長期投入的年輕人才。

電機系學生 洪同學

因為現在已經在唸電機系了 出社會之後還是希望以

半導體方面的科技業去發展

(你自己未來的職涯規劃方向)

(會是想要偏向哪種產業)

應該還是以科技業為主 因為現在半導體還有什麼工程那些的 都是大家比較嚮往的工作

工業轉型以外 是否應制定內部政策

面對多重挑戰,傳統工業的自我調整固然重要,但也難以單靠業者孤軍奮戰,在技術升級、人才培育與產學銜接等層面,政府與相關單位若能投入更多資源與支持,將有助於產業穩定轉型與永續發展。

模具工廠老闆 洪守賢

未來都有可能公司用 開放員工入股的方式

讓他來參與公司的經營 這樣的話也可以讓公司能夠漸漸地去

慢慢地傳承到下一代 也不用擔心說未來公司

沒有人願意接班的時候 就走上關廠一途

公私合作 創造下一個高峰

唯有在公私部門攜手合作下,台灣的傳統工業才有機會突破困境,在全球競爭中重新找到立足點,延續那段曾經為經濟打下基礎的產業榮光,傳統產業不該被視為過去的遺產,而是台灣實力的一部分,如何讓這股力量在新時代中持續發揮影響力,是每一個政策制定者與產業參與者,都必須共同思考的課題,只有讓產業與人才與制度三者同步升級,台灣的傳統工業才能真正迎來下一個高峰。

華岡新聞 洪愷廷 李云瑄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