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走過白色恐怖 游珮芸用漫畫記錄蔡焜霖人生

2025/09/03 21:00
1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程庭軒、藍宇軒/台東縣台東市報導】游珮芸在《來自清水的孩子》敘述蔡焜霖在白色恐怖時期遭遇的故事,從高中加入讀書會被以「匪諜案」逮捕,以政治犯名義關至綠島監獄十年,雖然經歷隨時被帶去槍斃的風險,且出獄後才發現父親因自己被捕而自殺,但在綠島學習了種菜、打石等技能。之後蔡焜霖創辦《王子》雜誌、贊助紅葉棒球隊,游珮芸的《來自清水的少年》不僅是介紹蔡焜霖的書,更要讓青少年在漫畫中認識台灣歷史。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游珮芸  攝影/藍宇軒

游珮芸為現任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畢業於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致力於兒童文學,著有《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大家來來談宮崎駿》、企劃採訪撰稿《曹俊彥的私房畫》。在2019年4月「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講座中,聽到蔡焜霖講訴自己在50年代時在看守所,與其他政治犯的傷痛過往,令游珮芸開始認識蔡焜霖,進而創作《來自清水的孩子》中,一共四冊,由游珮芸腳本創作、周見信擔任繪師,整整四年的的時間精力,獲得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金漫獎,目前翻譯7種語言。

白色恐佈的受害者,蔡焜霖的人生際遇

《來自清水的孩子》中第一冊「愛讀冊的少年」、第二冊「綠島十年」可以回溯到1950年9月10日,蔡焜霖在台中一中時期因參與讀書會閱讀魯迅、巴金等禁書被捕,漫畫中以黑白兩色呈現,重現那個年代的肅殺氛圍,蔡焜霖被憲兵隊嚴刑拷打的場景,電刑、煙蒂燙臉與拳打腳踢逼供,誘導他簽下自白,正如蔡焜霖先生晚年常提及的,是一段莫名其妙被抓、判刑的荒謬過往。

最終,蔡焜霖被判處十年徒刑。1951年,蔡焜霖與上千名政治犯帶著兩顆發霉的饅頭被送往綠島,保安司令於此成立「新生訓導處」,漫畫中以大量的畫格描繪這段監禁生活,讀者可以看到他們從事無盡的強制勞動,如搬運沉重的咾咕石、開墾山坡地;被迫參加思想改造,像是國父遺教。

儘管環境惡劣,漫畫描繪獄友間在夾縫中互相扶持的片段,蔡焜霖曾向黃石貴學打石、向洪炯松學習種菜、向陳水泉學養豬,在寢室中幫室友寫信、讀信。當然不只蔡焜霖,有一群同樣為政治犯的醫生,藉由家人從本島寄去的藥品及器材,成立「醫療室」為官兵及囚犯看診,甚至服務範圍擴及當地居民,漫畫中也提到蔡焜霖曾經有兩次看診經驗。

游珮芸補充提到:「這不只是蔡焜霖一個人的故事,那是一個更複雜、立體的生活情景。」

紅葉棒球與《王子》雜誌,游佩芸想擺脫悲情氛圍

《來自清水的孩子》第三冊「王子時代」、第四冊「化作千風」中畫出1960年,蔡焜霖刑滿出獄,但白色恐怖的烙印依然跟隨著他,不只需要定期回警察局報到、追蹤,當他回到家第一件得知的是父親在他關進後隔年自殺,對他產生不小的影響。出獄後蔡焜霖擔任過日文翻譯、雜誌編輯後,他逐步重新站穩腳跟,於1966年創辦了《王子》雜誌,針對兒童量身訂製的雜誌,不只開著巡迴服務車在台灣南部服務讀者,更舉辦全國兒童畫比賽,迅速風靡全台,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當游珮芸提到當初最吸引她,有關於蔡焜霖的故事,她不得不提紅葉棒球隊。蔡焜霖在某一日看見報紙寫著:「台東紅葉國小的棒球隊,因缺旅費,無法到台北參加全省學童棒球比賽。」而後蔡焜霖召集《王子》雜誌的夥伴,想贊助紅葉少棒隊到台北比賽。1968年5月12日蔡焜霖開著《王子》服務車到紅葉村,載著少棒隊的學生一路到台北,最後以一支全壘打逆轉勝,這場勝利讓紅葉少棒隊日後和日本比友誼賽,並拿下七比零的勝利,也因為這場比賽,激發台灣民眾對於棒球的熱情。

游珮芸在提到選定標題時說:「我想要擺脫悲情跟控訴那樣子的標籤,我想就用一個比較中性的名字。」

2019年,《來自清水的孩子》第一冊的腳本完成時,因為必須開始在活動中提到這本書,已經到非命名不可的時候,因此游珮芸與製作團隊們都以《王子》代稱這個漫畫創作出版案。游珮芸有意識的將這本書定調在平穩的敘述下,刻意將這部作品與悲愴的白色恐怖歷史拉開距離。對於這次的創作,她的起心動念來自對於蔡焜霖的生命故事,不只是白色恐怖時期被關在綠島十年的故事,更有與紅葉少棒傳奇的連結以及60年代創辦《王子》雜誌的故事。

↑蔡焜霖先生的生平時間線。製圖/藍宇軒

時序與記憶的混亂 試圖說服蔡焜霖的「記憶」

游珮芸說道:「我會找到證據為止,並且說服他。」

游珮芸在訪談中提到縱使將近30次的實際、通話訪談,蔡焜霖講的每一段故事都必須查證,畢竟在他漫長的人生中記憶可能會與時序錯亂。事實上確實在第四冊「化作千風」中,蔡焜霖與三位曾經一起在獄中的老同學,吳大祿、盧兆麟、吳聲潤悼念一位死去的老友,在墓前唱了〈千風之歌〉,這段故事對蔡焜霖來說非常珍貴,幾乎在每個訪談中他都會提及2002年發生的此事。然而游珮芸為了將故事時間線連結起來,必須知道更多的背景,而產生疑問「蔡焜霖為何跟三人一同前往?」、「四人平時有什麼聚會?」、「他們如何知道死者的葬身處?」為此游珮芸開始找尋各種資料。

首先是時間,她找到〈千風之歌〉的發行日期2003年,此外她找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新書發表會時間在2005年底,蔡焜霖當時和老同學之一的吳大祿打聽到死者的靈骨塔位置,所以游珮芸在推理後認為此事在2006年初發生,便在書中有了四人一起在新書發表會出現,之後一起坐火車悼念死者的故事。

游珮芸試圖說服蔡焜霖她整理的時序是正確的,且每一部作品完成後都會讓蔡焜霖檢查一遍,如果蔡焜霖有問題,她就會去查證並且說服蔡焜霖,盡量讓故事接近史實,游珮芸笑稱:「蔡前輩在意有一些小地方,例如第二冊裡面蔡前輩覺得他的大姐應該更年輕、更漂亮,為此跟繪師提出修正。」

蔡焜霖的故事,讓全世界理解台灣歷史

《來自清水的孩子》的出版,在國內外均引起巨大迴響與高度肯定。它不僅獲得了台灣的金鼎獎、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等多項重要獎項,更被翻譯成日、法、韓、德、英等多國語言,獲得國際關注,例如入選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官方選書、獲得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賞等。

這部作品的成功,關鍵在於它將一段沉重、敏感的歷史,透過真實、具體的個人故事與平實的圖像小說形式,傳遞給了廣大讀者。特別是對年輕世代而言,它提供了一個認識自身土地歷史與白色恐怖時期面貌的極佳入口。許多學校教師將其引進課堂,作為討論台灣歷史、人權等議題的補充教材。

游珮芸表示,希望透過這本書,不只介紹蔡焜霖一個人,更能從漫畫中認識台灣歷史。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漫畫作家的經歷,讓我們第一次真正貼近「漫畫不只是娛樂」的面向。過去多著迷於日本的流行漫畫,如今開始認識紀實漫畫的深度與重量。特別是在接觸描繪白色恐怖時期的作品後,更進一步了解蔡焜霖前輩的生命故事,那些在獄中堅持理想、用文字和圖像對抗遺忘的勇氣,讓我們深受感動,也重新思考漫畫在記憶歷史、傳遞真相中的可能性。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