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移工子女成黑戶 關愛之家給寶寶一個家

2025/05/09 21:00
6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王子芸、黃藝頲/台北市文山區報導】在台灣,有一群孩子因為沒有合法身份,無法享有基本的醫療、教育與社會福利,被稱為「黑戶寶寶」。他們的母親多數是來台工作的東南亞移工,然而當女性移工在台灣懷孕後,雖然法律上規範可以做安置休息、生產,但仲介往往在第一時間要求她們停止工作,理由是「懷孕就無法繼續工作」。因為這些移工的僱主多半是高齡或失能者,需要人力搬扶,而懷孕的移工顯然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這個情況使得移工們陷入兩難,進而選擇逃跑,成為「失聯移工」,最後導致生下的孩子在法律上「不存在」。長期以來,這些孩子的處境很少有人關注,但關愛之家長期投入救援,協助他們獲得身份,並提供庇護、醫療與住所,讓他們得以在台灣社會生存。

↑關愛之家的孩子們在一樓看一起電視。攝影/王子芸

關愛之家的創立可以回溯到1986年,「當時大家都以為空氣就會傳染愛滋病。」創辦人楊婕妤回憶道。因為不忍當時社會對於愛滋感染者友人的異樣眼光,患者不被允許到校上課、在社會輿論之下備感壓力、被同儕投以害怕的異樣眼光,即使只是美工職校出身的楊婕妤,毅然決然地決定向愛滋病患者伸出援手,讓她的家成為更多愛滋病患者的避風港,使愛滋感染者擁有一個安心棲身的地方。到了1992年,楊婕妤所成立的愛滋「中途之家」開始接受各界幫助,善意的力量使她能夠幫助更多人,中途之家因此定名為「關愛之家」。

到了1997年,當時台灣經濟起飛,迎來了許多外籍移工以填補當時需要的大量人力。隨著科技發展與通訊普及,讓許多移工有了社交與戀愛的機會,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意外懷孕與無依無靠的孩子。失聯移工因身份限制及對法律的陌生,使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楊婕妤看見了這群被社會忽略的母親與孩子,毅然決定伸出援手。「我想,既然我能照顧愛滋病人,一定也有那個心量去幫助更多人。」她說。於是關愛之家開始收容這些外籍移工母親,協助他們就醫生產、安置孩子,成為他們的依靠。

↑關愛之家成立時間線。製圖/黃藝頲

黑戶寶寶成因與影響:無聲的存在,無法訴說的困境

↑一位移工媽媽與他的孩子。攝影/王子芸

「一開始是一個、兩個,後來發現越來越多。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照顧過1200多個移工的孩子。」楊婕妤說。這些孩子大多數沒有身份,無法申請戶籍,缺乏基本醫療保障。他們成長在社會邊緣,面對的是一條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之路。「黑戶寶寶」的問題,從一開始的零星個案,逐漸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議題。

這些黑戶寶寶的母親,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享有在台懷孕、生產、育兒並不受歧視的權益,她們反而會選擇逃避體制,生下孩子後,繼續在地下經濟體系中打工維生。使得這些孩子從出生起,就因為母親的困境,而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

但這些外籍移工為何不選擇返鄉而是繼續打黑工呢?這些移工在來台之前,通常向銀行借貸約新台幣二十多萬元(約八千美元),用來支付仲介費與機票等開銷。一旦被迫回國,不僅失去了收入來源,還要面對龐大的債務,以及家人對她們賺錢養家的期望。因此許多懷孕移工選擇「逃跑」,在黑工勞動市場尋找生存的機會。而正因必須繼續工作,孩子又因為沒有身份而無法被正常安置,許多移工媽媽就找到了關愛之家,平日將孩子送到這裡,假日有時間才接回照顧。

關愛之家的運作

↑關愛之家二樓的嬰幼兒安置環境。攝影/黃藝頲

關愛之家共有三層樓,每層樓都擠滿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一樓最為擁擠,多是幼稚園年紀的孩子,他們在護欄內玩耍、看電視,看到大人出現便伸出雙手渴望擁抱。二樓則是更年幼的孩童,剛學會走路的他們由六、七位照護者悉心照料,幫忙換尿布、餵奶等。三樓的孩子多已6歲以上,活潑好動,在台灣長大的他們,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但也因身份關係,無法在台灣受教育,因此關愛之家希望這些到了受教育年齡的孩子們,能夠盡快回到母國。關愛之家每年協助安置約200名孩童,這裡不僅是一個庇護所,更是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家。 

關愛之家不僅提供安置服務,同時也提供孩子醫療以及全方面的生活照顧與協助,除了24小時免費的食宿,甚至協助他們返回母國。楊婕妤表示:「我們做這份人道工作,無關孩子的背景與身份,我們只關心他們的未來。」

然而,要讓移工媽媽們放下戒心,願意接受幫助,並非易事。「她知道要找我們,但還是會害怕。」楊婕妤說,許多移工擔心被報警或遭受法律追究,因此對關愛之家提供的幫助存有疑慮。第一線工作人員需要耐心地讓她們卸下防備,建立信任,這不僅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更是一項艱難的挑戰。「我們要想辦法讓她們相信,請你直接過來,我們一定會幫助你。」楊婕妤堅定地說。

關愛之家曾接觸過一名移工媽媽,她的孩子在偏遠深山中突發重病,當她工作到一半發現孩子無法站立,甚至無法言語時,她只能匆忙帶著孩子前來求助,原以為只是小感冒,經檢查後才發現孩子罹患腦癌。然而由於母親是失聯移工,孩子無法即刻接受台灣的醫療保障,面對高昂的醫療費用,她幾近絕望。不得已,工作人員只好請失聯移工自首,並幫助爭取專案補助,讓孩子得以即時接受治療,避免孩子因經濟壓力錯失救命機會。這樣的故事令人心疼,但也讓關愛之家的一線人員感受到拯救一條生命的成就與使命。

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壓力與掙扎

在協助失聯移工媽媽和「黑戶寶寶」的過程中,關愛之家的一線工作人員常面臨來自不同方面的困難,其中最顯著的挑戰來自移工的心理壓力、法律限制以及外界的誤解。很多時候,工作人員也會擔心自己是否在做不合法的事情,尤其是在幫助那些身處非法狀態的移工時。

「一開始會擔心說,我好像是在幫助非法移工,我好像是在做不是合法的事。」工作人員游先生回憶道。「但我們還是將人命放在最前面。你一定要讓這個人健健康康的到來這邊,那我們才能再去討論他合法或非法。」游先生說。當移工媽媽將生命垂危的孩子交給他們時,這是她們無力照顧的信號,這些孩子可能因為生病無法獲得基本的醫療照護而生死攸關。在這樣的理念下,工作人員的每一次努力,無論是醫療援助還是情感支持,都是以拯救生命為首要任務。這不僅是對移工媽媽和孩子的拯救,也是在一個系統性困境中,為人道與倫理堅持的選擇。

政策挑戰與改革建議

社會上對移工,特別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工,依然存在某種歧視與偏見。游先生提到:「我們好像對於某些東南亞的移工有一種身份的認知差異。」這種對身份的刻板認知,使得許多移工即使具備豐富的經驗與才能,仍難以獲得公平對待,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異樣眼光與不當對待,進一步加深社會對他們的誤解與忽視。與此相比,來自歐洲或其他國家的移工,往往不會受到相同的標籤和歧視。這樣的觀念,增加了移工在台灣生活的困擾,關愛之家也呼籲社會對這些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反思與改變。

目前在關愛之家工作四年多的印尼籍通譯人員Deris表示:「其實最近勞動部有提供懷孕的合法移工一個收容安置機構,但失聯移工還是沒辦法。」儘管政府已擬定一些相關政策,但失聯移工的問題依然未得到有效解決。從在關愛之家接收的孩子來看,約有八成都是來自失聯移工家庭的孩子。

台灣政策應更加關注失聯移工群體的需求,並加強宣傳,讓更多的移工了解現有的收容與安置機構,同時拓展對失聯移工的法律保障和社會支持系統。此外,應該有更多具體措施,幫助移工及其家庭在合法性、健康照顧及教育方面獲得平等對待,確保所有來台移工及其子女能夠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權益,減少歧視、消除偏見,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台灣擁有公平的對待。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讓我們對關愛之家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發現這裡所收容的孩子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多得多。楊姐熱情地分享了她幫助過的移工與孩子們的故事,期間不時安撫、照料身旁的孩子,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她的無私與大愛。當我們靠近時,孩子們天真地伸出雙手討抱抱,這些可愛的笑容背後,卻隱藏著他們在台灣社會中艱難的處境。希望政府能有更多關注與資源投入,讓這些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