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弱勢家庭的無聲危機

2025/04/30 15:00
2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1975年至1979年間,柬埔寨經歷了紅色高棉的殘酷統治。意識型態的桎梏導致許多醫生、護士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員遭到殺害。法國殖民政府所引進的現代醫療體系也隨之崩潰。從基礎建設、醫療人力到經濟資源,多重而複雜的因素交織影響,使得柬埔寨的醫療重建之路至今仍然充滿挑戰。醫療體系的不足,再加上高昂的醫療費用,讓經濟弱勢家庭在面對疾病時,往往陷入更加艱難的困境。

慢性疾病已成為亞洲地區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這些疾病通常病程緩慢、持續時間長,需要長期的醫療照護和健康管理。根據柬埔寨衛生部2024年的估計,柬埔寨全國至少有10%以上的人口罹患糖尿病,而高血壓患者更超過14%。這些數據凸顯了慢性疾病在柬埔寨的普遍性,也敲響了公共衛生的警鐘。

相較於傳染病,慢性疾病的影響往往更為隱蔽,卻可能對患者的生活品質、生產力和壽命造成深遠的影響。糖尿病可能導致失明、腎衰竭、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高血壓則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這些疾病不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也對家庭的經濟條件帶來嚴峻挑戰。

柬埔寨的醫療體系正處於逐步重建的階段。該國積極尋求跨國合作,試圖改善醫療基礎建設和培訓醫療人員。隨著經濟成長,當地的醫療環境確實有所改善,但資源分配不均、醫護人員短缺,以及公共衛生意識的普及程度不足等問題,仍然需要社會各界持續關注和投入。

照片

衛生中心(Health Center,近似我國的衛生所)本應是當地民眾獲得基本醫療照護的第一線場所,然而實際情況卻令人擔憂。全國只有25%的社區衛生中心擁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能夠提供慢性病的預防、篩檢和治療服務。這意味著大多數居民根本無法在社區獲得正確的診斷與適當的治療。

由於對衛生中心缺乏信心,許多柬埔寨居民往往會選擇前往大醫院或私營診所就診,以尋求更高品質的檢查或醫療處置。不過大醫院和私營診所的醫療費用通常較高,對於經濟困頓的扶助家庭或一般民眾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在這樣的醫療困境下,經濟弱勢家庭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根據2024年柬埔寨家扶中心的服務統計,平均每3戶扶助家庭當中,就有1戶深受慢性疾病所困擾。

這些家庭的平均月收入僅300美金左右,生活開銷已經捉襟見肘。對他們來說,單次門診的費用從10到25美金不等,無疑是所費不貲。若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藥物治療,甚至是住院,醫療費用可能會讓他們傾家蕩產。許多弱勢家庭因為經濟壓力,無法定期就醫,導致小病拖成大病,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他們往往依賴成藥,或是尋求民間偏方來應對健康問題,不僅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甚至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負責醫療方案的社工分享了一個令人心痛的個案。一位罹患糖尿病的阿嬤因為長期沒有獲得適當的醫療照護,醫師評估病況已經惡化到需要截肢。然而這位阿嬤卻表示,因為家中經濟壓力太大,她根本不敢去看醫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腳怎麼會變成這樣,完全沒有意識到病情持續惡化可能會危及生命。社工感慨地說:「那一刻我真的很震驚,也很難想像,怎麼會有人在病情這麼嚴重的狀況下,卻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一無所知,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尋求醫療協助。」

最後在醫師的協助下,阿嬤被轉介到醫院進行截肢手術。切除幾根腳趾後,病情總算得以控制,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這位阿嬤的遭遇,只是眾多弱勢家庭面對疾病時陷入惡性循環的一個縮影。在這些家庭中,許多人因為生病而無法工作,家庭收入大幅減少,但醫療支出卻不斷膨脹,讓窘迫的經濟條件進一步惡化。有些孩子甚至被迫放棄學業,提前就業以貼補家用。如此惡性循環,讓貧窮處境更難以改變,也剝奪了孩子追求更好未來的機會。

為了幫助柬埔寨的弱勢家庭擺脫疾病的困境,中心長期與在地組織合作,定期在社區舉辦健康檢查活動。我們提供常規檢查和診療,希望能幫助扶助家庭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潛在疾病,並預防後續可能引發的併發症。如果能讓那位糖尿病足的阿嬤更早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提早知道應該去看醫生、如何尋求醫療協助,或許她根本不需要截肢便能保住性命。因此除了舉辦健康檢查,中心也定期辦理衛教宣導。特別邀請衛生中心的醫師,前往服務社區向民眾講解疾病預防、用藥常識和健康新知等等。我們希望可以逐漸改變扶助家庭的醫療觀念,讓他們不再因為對醫療體系的不信任而延誤病情。

照片

慢性疾病不像傳染病會迅速擴散,但帶來的影響卻是長期且深遠的。因此推動醫療服務之餘,中心也將持續增進扶助家庭的健康意識,特別是透過調整日常飲食習慣,來控制甚至預防慢性疾病。今年中心規劃推廣健康飲食的觀念,指導扶助家庭挑選健康食材然後烹調營養均衡的餐點。同時亦考量扶助家庭的經濟條件,提供務實可行的飲食建議,確保這些改變是可以負擔的。期勉有朝一日,扶助家庭不再被慢性疾病圍困,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