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襲來 蔡錦堂講授日本時代臺灣的菁英養成與實業教育

文字-A A +A

                                                     

 追求自由自主的臺北高校學生,「弊衣破帽」的蠻風來展現自我。(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薰風雜誌1月8日10點30分在「文房・文化閱讀空間」舉辦的薰風系列講座,邀请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蔡錦堂老師講授「日本時代臺灣的菁英養成與實業教育」。

                                                         

蔡教授介绍日治初期至1918年,臺灣精英養成學校包括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以及師範教育,小學畢業後即可就讀,前者培養地方開業師,後者培養公學校教師,为日本殖民臺灣初期培育醫業及教育人才,加速日本殖民政府治理臺灣。

1919年後,日本廣設臺灣中學校,包含臺北一中,臺北二中,臺北三中,新竹中學、臺中一中、臺中二中、嘉義中學、臺南一中、臺南二中、高雄中學,截至1945年共17所,

1922年日、臺共學,總督府開始設立臺灣高等教育精英養成機關,包含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灣師範大學前身,是當時日本全境38所高校之一)、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設立,日本境內9所帝國大學之一),為中學校畢業後的學生提供升學管道。

其中,臺北高等學校為七年一貫制(1922年設尋常科4年制,1925年設高等科3年制),小學畢業即可報考,只招收男生。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臺北高校畢業後原則上可免試直升帝國大學,意即小學畢業後已保證進入帝國大學,中間皆無須通過任何審核考試。

臺北高等學校在臺招收臺、日學生合計40名額,臺人每屆平均僅4人,所以能考上入學者皆是臺人精英中的精英,李登輝的老師徐慶鐘先生,即第一屆的畢業學生。

                                                     

 臺高第一屆4位臺灣學生:前左徐慶鐘、前右劉興文、後左黃春墓、後右蔡雨澤

                                                        

1932年腳踩木屐,身上穿著冬季黑色與夏季霜降色詰襟制服的臺北高校學生。(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勝山寫真館創作、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攝、建檔)

1925年高等科分文、理兩科,依主修外語能力不同分為甲、乙兩類,甲類以英語為第一外語,德語為第二外語;乙類以德語為第一外語,英語為第二外語,故當時的畢業精英皆能嫺熟使用外語,辜振甫提到「臺北高校相當重視外國語文訓練」,前經濟部次長楊基銓曾在其傳記中提到,「每週有12小時的德文課,除了讀寫能力外,同時也培養國際見識,與國際接軌。」

這些台灣高等學校畢業的菁英,在戰後深深影響台灣的社會發展,如政治界李登輝、辜寬敏;醫學界有前臺大醫院院長李鎮源、「台灣史懷哲」陳五福;金融界有辜振甫、前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教育界前國立臺灣大學文學系教黃得時、吳守禮等人 

                                                    

                                                               三澤糾校長銅像與臺高校旗​

                                       

                                                           1939年七星寮祭臺高踊

                      

臺高90週年李登輝前總統頭戴臺高帽、身披斗蓬、腳踩木屐,重現臺北高校學生風采

本稿相關珍貴圖片感謝〈薰風〉21期雜誌及蔡錦堂教授提供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22.10.15

白石先生

加入時間: 2022.10.15
23則報導
5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薰風襲來 蔡錦堂講授日本時代臺灣的菁英養成與實業教育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299篇報導,共12,82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299篇報導

12,82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