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家寶寶攜手小農 爲育幼院配送安心蔬果
【記者林穎萱、吳駿翊/台北市大安區報導】2016年一箱原本要退訂的蔬果,意外送進育幼院,讓當時在無毒農電商平台工作的王子瑜注意到院童長期被忽視的營養缺口。這個小小的契機,讓等家寶寶社會福利協會的「安心蔬果計畫」正式啟動,這套制度化的配送鏈,串連育幼院、小農與社會捐款者,讓孩子得以穩定獲得蔬果與乳製品,逐步填補那塊長期被忽視的營養缺口。
第一次看見新鮮葡萄時,育幼院的孩童們忍不住睜大眼睛,驚嘆過去只能在課本上看到的水果,如今卻活生生出現在眼前。來自雲林信義育幼院的孩子,甚至曾運用協會配送的草莓研發果醬,並在2025年英國與日本的果醬比賽獲得銀賞與銅賞的佳績。穩定的配送鏈,正悄悄改變孩童的健康與生活。

等家寶寶社會福利協會執行長王子瑜,最初是無毒農生鮮電商平台的專案經理。2016年,一位顧客因為出國,將蔬果訂單改送至育幼院,這個小舉動,意外揭開育幼院長期被忽視的蔬果需求,也成為「安心蔬果計畫」在無毒農平台下啟動的契機。
王子瑜坦言,當時她和一般社會大眾一樣,認為育幼院最缺的是尿布、奶粉或玩具。直到這位顧客做了這件事情,團隊瀏覽多家育幼院網站,才發現育幼院的「生鮮蔬果」是常態性的需求。隨著計畫規模擴大,計畫團隊為了更專注在育幼院孩子的服務上,於2019年正式立案成立等家寶寶社會福利協會,並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心蔬果配送鏈」,將零星善意轉為制度化的行動。
零星捐贈難以填補缺口
雖然育幼院偶爾會收到水果捐贈,但零星的善意難以支撐育幼院孩童的日常飲食。王子瑜指出:「蔬果不是沒有人捐,但捐贈頻率不穩定,可能今天有、明天沒有。育幼院需要的蔬果量很大,一般民眾捐贈的份量往往有限,難以支撐全院所需的營養份量。此外,捐贈品項也時常過於單一,忽略孩子們需要多元的蔬果品項。她舉例,中秋節過後,院童可能連續兩週都只能吃柚子;高麗菜滯銷時,院所則連續半個月都吃高麗菜。
主恩兒童之家執行長徐華強也直言,育幼院人員有限,自行購買蔬果並非易事,「如果遇到颱風,購買水果更是難上加難。」零散的物資,終究無法解決孩子日常營養缺口。
從零星善意到制度化配送

為了填補缺口,等家寶寶在2016年以群眾募資形式啟動水果配送,當時僅能服務五家育幼院。隨著在育幼院間的好口碑,需求逐漸擴大,2019年正式成立「等家寶寶社會福利協會」,將零散的善意轉為制度化的「安心蔬果配送鏈」。
配送鏈的運作流程相當完善。育幼院先透過等家寶寶官網申請「我需要蔬果」的需求,協會經由實地訪視,確認環境、冷鏈設備與,再依院童人數與年齡計算蔬果所需數量。需求確認後,上架院所所需「台斤數」至平台,開放社會大眾認捐。民眾不是直接送蔬果,而是透過金錢贊助形成「蔬果基金」由協會統一進行採購。
為確保蔬果品質,協會要求小農提供經由第三方認證的農藥殘留檢驗報告,並且標準比政府規定更嚴格,例如法規允許的殘留量是0.5,協會就只接受0.25以下的檢驗結果,作為收購標準。採購完的水果會進到倉庫進行快篩抽檢,確保安全無慮後再進行分裝,最後透過冷鏈宅配送達育幼院。院所收到蔬果後配合「開箱拍照」回傳,協會再公布「蔬果週報」,公開每間院所的配送品項和農場來源;同時院所也會開立收據,公告於官網。這套透明化的制度,讓捐款人確信每一分善款都有真正送到孩子手上。

水果到乳製品 配送鏈的挑戰與演進
等家寶寶的配送鏈隨著需求不斷擴展。2016 年以水果為起點,2019 年加入蔬菜;2024 年擴展到鮮奶;今年更加入了豆漿配送。
乳製品的加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鮮奶僅有 13 天效期,協會必須與廠商協調出貨時間,確保孩子收到時仍有7至9天的飲用期。豆漿在配送初期也曾出現保存期限尚未到,但院所打開時卻已經結塊的狀況。王子瑜回憶:「我們立刻通知所有院所把豆漿丟掉。」她進一步解釋,因為豆漿沒有添加防腐劑,滅菌設備也不像牛奶一樣能高溫殺菌,因此更容易變質。後來協會調整流程,要求豆漿全程維持在 4 至 7 度的冷藏環境,並提醒院所「開封後當天飲用」,問題才有所改善。
對育幼院而言,這些改變也帶來了明顯的影響。主恩兒童之家執行長徐華強說道:「在沒有等家寶寶運送鮮奶以前,我們都只喝保久乳。起初孩子們還不敢嘗試,因為他們從來沒喝過,漸漸的,現在變得很喜歡喝,有時候份量甚至不夠,我們還要限制他們。」他強調,鮮奶對成長期的孩子來說極為重要,如今院所幾乎不再有保久乳。

孩童從受贈者成為參與者
穩定的蔬果配送,不只讓孩子的餐桌品項變得多元、帶來身體上的改善,也豐富了他們視野。王子瑜分享,老師曾回報定期攝取水蔬果後,便秘狀況明顯減少。更讓她難忘的是,有些孩子是第一次親眼見到葡萄,過去他們只在圖片裡看過。王子瑜說:「這不只是營養補足,更是拓展孩子視野的方式,讓他們能享有與一般孩子同樣多元的飲食與知識權利。」
除了健康的改善,蔬果也成為孩子的學習素材。雲林信義育幼院的孩子,曾利用協會配送的草莓研發成果醬送往國際比賽,在2025年參加英國與日本的世界柑橘果醬比賽,分別獲得銅賞與銀賞的佳績。這段歷程並不輕鬆,孩子們必須在課餘與假日進行,從選果、削皮、去籽到切絲,每一步都馬虎不得;尤其比賽要求果醬晶瑩剔透,橘皮切絲必須精準到寬 0.1 公分、長 2.5 公分。對於情緒控制較困難的院童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即便如此,他們仍然完成了作品,最後還親手設計瓶身標籤,將成品送上國際舞台。
隨著計畫持續推進,開始對「食物從哪裡來」感到好奇。語林農場的農夫邱語玲回憶,一群來自花蓮育幼院的國中生,特別許下心願,想來親自種菜。於是,他們搭上火車,長途跋涉來到林口。邱語林說:「那天天氣非常炎熱,孩子們邊做邊喊累,但沒有一個人放棄。」這段經驗,讓他們第一次從「受贈者」的角色,轉變為「參與者」,真正理解食物背後的辛勞與價值。
等家寶寶的瓶頸與未來展望
儘管制度化的配送解決了過去零星捐贈的問題,協會仍面臨執行上的挑戰。王子瑜說明,北部院所皆由協會自行派車運送,相對能確保品質;但中南部必須仰賴宅配運送,過程中偶爾出現水果受壓或受凍的情況。為了降低不可控風險,協會要求所有合作的院所「開箱即拍照」,以釐清問題,並立即補送。
同時,協會也在重新檢視自己的定位。王子瑜直言,他們目前正在思考如何在「生理」與「心理」兩個面向之間找到平衡。並同時也關注政府近年推動的「去機構化」政策,所謂「去機構化」,是指逐步減少大型育幼院的安置比例,改以寄養家庭或小型團體家庭的方式,讓孩子在更貼近家庭的環境中成長。這樣的轉變原意是希望孩子能獲得更有溫度、更具個別關懷的照顧,但在實務推行上,寄養家庭與團體家庭的數量尚不足,導致安置資源出現銜接斷層。 隨著大型育幼院逐步縮減照顧模式轉向寄養家庭或小型團體家庭。她指出,若這項政策趨勢持續,協會可能會擴大支持寄養家庭,甚至追溯到源頭,協助弱勢家庭,避免問題重演。
採訪側記
在接觸這個專題前,我其實沒有想過育幼院會缺水果,腦中浮現的物資需求也和一般社會大眾認知的一樣。直到實際採訪才發現,長期蔬果不足,以及捐贈時常出現單一品項,才是隱形卻真實的缺口。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語林農場分享花蓮育幼院的孩子特地搭火車來種菜,讓我知道,孩子們並不只是被動的享用蔬果,而是想主動理解食物來源。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等家寶寶社會福利協會的努力,不只是短期填補餐桌,而是有制度化的想長期解決育幼院的蔬果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