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築夢中夢,走山外山 依山經行來 處處安腳

2025/11/20 04:26
1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築夢中夢,走山外山 依山經行來 處處安腳

 

如是我聞。希有,能攀登崇山峻嶺者。山神善護念諸山友,登山男女發完登百岳之急切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山友入崇山應以戒慎恐懼之情來降伏其躁心,心中有山,腳下有山,若有想、若無想;山友心中之山若無限放大,過於急切攻頂而疏於整備、防備,或將徒增困擾、或自取滅亡,何須如此?若山友不計代價行山而罹山身亡,即非真正智者之行山,行山與生命皆兼得,始得行山、享山之髓。

說行山之大法者,實無法可說?行山於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於當行、止於不得不止。所謂不執著於山頭數,不著早日「完百」之相、之迷思。行山應如是而行,不住於虛妄之量與速等執相。何以故?若山友行山不住於山頭數之迷思,其愉悅感受不可思量。凡執所有快速累積山頭數之「相」,皆是虛妄,易肇事故,行山但應如此教住!亦即行山者當在不執著於一切表象等虛榮前提下,發起健康之正心、穩重堅定之力行;此謂,在面對山林萬緣,心不黏著於「山相」,時時處處安住放逸之虛心,進而務實面山,方是行山之王道。

依此說行山,肇事機率大減,惟山難仍可能發生!若依此持戒慎行者,能生信心,以此務實之心之行,乃至一念清淨,不著山相,以是義故,汝等行山執著心自可捨棄。諸多自詡為登山能者所說行山之法,或可聽、或可取;所以者何?一切安全行山者,皆以「心中無山相」為法。若有人完登百岳而志滿意得者,用以論說行山種種,此人炫耀之情多於實質,夸夸其談,或有失真之嫌?惟行山之道,一通百通,皆從此山經衍出。所謂山經者,即非山經!因,山無經、行山無經,凡說山經是為「著相」之舉。是故,登山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景生心,不應住山生心,應無所住,而隨緣自在。而隨山說經,乃至登山之耳提面命等,當念之在茲、經之營之,盡能受持、讀誦,成就登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這山經所在之處,即為心安之佛、山之佛。

行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是,如是!若復有山友得聞是山難,不驚、不怖、不畏者,當知是人甚為鎮定希有。故行山者應離一切生死相,發登山平常心,不應住景生迷戀心,不應住危境生恐懼心,不應見聞罹山而生棄山之心,應生無所住心而警覺而對登山不生退轉之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諸如,山神所說一切諸山相,即是非山相;又說一切山心,即非山心,此法無實無虛,踏實行去,應景隨心。若有山行者能於此山經受持、讀誦,修一切正向行山之法,信心不逆,則已心契,以智慧攀登,皆得成就而登峰造極矣。簡言之,本山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之功。若有行山者不信此山經,為人輕賤,行山輕忽,心易狂亂,任性而為,是人先鑄惡業,心趨惡途,可能墮惡道而致憾事,登山豈能不正、不專、不慎?

於一切行山之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想、如是信解、如是悟行,不生執著法相。畢竟,一切山經,乃至完登百岳、完攀世界14座八千米高峰等聲譽,諸有為法,如夢幻、似泡影,如朝露、似閃電。行過,山無痕、心無痕,如來如去,心中無跡可求、可放,一派輕鬆、淡然,行山應作如是觀,方乃真境界!

        ~  百岳老查 2025.11.20.

 

附 記:

山、人合一,山情緣境發,行山熱切落盡見真淳,透徹之悟,表裡俱澄澈,能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得山境界。山友登山敢將山事問山神,山夢當是浮生事,惟覺浮生是夢中?本照片是百岳老查2007年那一趟北三段之旅,在往安東軍山途中為高姓山友所拍攝。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