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腳尖到土地 一位排灣青年 得陸Terudj Tjucenglav的生命躍動

2025/11/12 16:04
1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從腳尖到土地

一位排灣青年得陸Terudj Tjucenglav的生命躍動

照片

[屏東/來義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報導]

        在臺灣最南端的屏東縣來義鄉文樂村,有一位排灣族青年,他的名字是得陸・鳩浙恩澇TERUDJ TJUCENGLAV。他的生命軌跡,猶如一首融合了現代舞步的自由奔放與古老部落歌謠的沉穩厚重的複調樂章。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更是一位深具文化使命感的實踐者,一個在國際藝壇與在地部落之間,不斷尋找平衡點的築夢者。

        得陸Terudj Tjucenglav的故事,並非一個遠離家鄉、功成名就後衣錦還鄉的典型範例。相反地,他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辛,卻也更為豐饒的「歸來」之路。他的旅程始於對身體、對藝術最真摯的熱愛——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主修現代舞與藝術創作。這段紮實的學院訓練,賦予了他細膩的觀察力、強勁的肢體表達能力,以及無窮無盡的創意。他的作品與身影,自此便頻繁出現於世界各大藝術節,從亞洲的日本、韓國、泰國,到歐美的英國、法國、瑞典、加拿大、墨西哥,甚至是紐西蘭和柬埔寨,都留下了他以身體語言詮釋生命與文化的印記。

        然而,無論走得多遠,故鄉的召喚始終清晰。對得陸Terudj Tjucenglav而言,藝術創作的根源,永遠深植於來義鄉文樂村這片孕育他的土地。他深知,僅僅將部落文化作為創作的「元素」或「符號」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必須透過扎實的田野調查、深度的文化轉譯、以及持續的在地耕耘來活化與延續。從國際舞臺的璀璨光芒中抽身,他毅然投身於部落事務,參與田野調查工作、編創在地故事,並將傳統工藝賦予當代設計的靈魂。他的目標,是試圖在傳統與現代、新與舊的巨大張力之間,找出一條獨特且具前瞻性的藝術創作與文化傳承路徑。

照片

築巢引鳳

創建多維度的文化實踐平台

        得陸・鳩浙恩澇的文化實踐,是透過創建一系列環環相扣、多維度的平台所實現的。這些平台不僅是他個人創作的載體,更是串聯部落、鏈結國際、培育人才的重要樞紐。

        他所主理的Tjucenglav Forum 鳩浙恩澇工作室,不僅是一個藝術創作的基地,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思辨場域。它代表著得陸對排灣族傳統知識、美學與當代藝術的深刻理解與轉譯。工作室致力於將排灣族的文化精髓,透過表演藝術、視覺設計、商品開發等多種形式,以一種既尊重傳統又面向未來的方式呈現。

        接著是VUVU MADE 有山手製造,這個品牌名稱本身就充滿了詩意的想像與對祖母VUVU智慧的致敬。它是一個專注於排灣族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交織的品牌。得陸Terudj Tjucenglav認為,傳統工藝不應只是博物館裡的靜態展示,而應該是能融入現代生活、具備實用性與設計感的「活態文化」。透過「有山手製造」,他與部落的工藝師合作,將古老的紋飾、編織技藝、雕刻手法,轉化為具有國際市場潛力的商品和空間設計,如 2021 年的「換生與共生計畫」,便是他與泰國清邁的文化進行深度交流的成果,展現了原住民文化跨國界對話的巨大潛力。

而他在屏東縣來義鄉鳩浙恩澇文教協會,則承擔了更為重要的社會教育與文化紮根功能。擔任理事長的得陸Terudj Tjucenglav,透過協會的力量,組織推動部落的文化教育活動、傳統技藝的傳承課程,以及歷史文獻的整理與保存。這是一個將藝術的影響力,從個人創作延伸到群體永續發展的結構性實踐。

芋下生活藝術祭

從「共生夢土」到「小小」的年度盛宴

        在得陸・鳩浙恩澇所有的實踐中,最為人所稱道且最具指標性的,莫過於由他創辦並擔任藝術總監的VASARTs Festival 芋下生活藝術祭。這不僅僅是一個藝術節,它是得陸對故土最深情的告白,也是一個以排灣族土地哲學為核心所建構的文化宇宙。

        藝術祭的名稱「芋下」,意指排灣族傳統的主食——芋頭生長的土地之下,象徵著文化、根源和生命力。得陸Terudj Tjucenglav將這個藝術祭定位為一個「與土地共生、與文化對話」的場域,每年都以一個深刻的排灣族概念作為主題,引領創作者與觀者進行沉浸式的體驗與反思。

        從 2017 年以「adjunangan・共生夢土」為題的初試啼聲,它描繪了部落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狀態,確立了藝術節「在地性、當代性、國際化」的基調。到 2018 年的「puce’elj・幸福路上」,將部落日常生活的場景轉化為藝術的舞臺。2019 年的「iljivae・存在的祭憶」,則回溯了部落歷史與儀式中的精神能量。

        即便面對環境與資源的挑戰,芋下生活藝術祭仍不輟地持續成長,從 2020 年的「mudingan・輪廓」,到 2021 年的「qinaljan 靠近默默無聞的地方」,再到 2022 年與 2023 年連續以「qipu 泥土」為題,深刻探討土地的物質性與精神性。得陸Terudj Tjucenglav透過這些主題,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可觸摸、可感受的藝術裝置、表演與工作坊。例如「qipu 泥土」不僅是關於來義鄉的紅土,更是關於生命的循環、文化的孕育與藝術的根基。

        近期的主題,如 2024 年和 2025 年的「caucau 小小」,則展現了得陸對微小事物力量的關注,以及對部落孩童與未來世代的期盼。「芋下生活藝術祭」的成功,在於它巧妙地避免了將傳統文化「商品化」或「奇觀化」的陷阱,而是真正將藝術融入了部落的生活肌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觀者,都能在來義鄉的土地上,體驗到一種有根、有魂的文化力量。

舞動的「看路」

不斷向世界輸出在地智慧

        得陸・鳩浙恩澇的創作與策展的軌跡,亦可從他多年持續進行的「青年看路」計畫中窺見一二。「青年看路」系列,是一場不斷延伸的藝術旅行與文化交流,它不只是單純的海外演出,更是一次次將排灣族「看見世界」與「讓世界看見排灣」的雙向對話。

        從 2019 年的「Galju・看路」,他帶著作品橫跨臺灣屏東與柬埔寨馬德望,將排灣族的文化視角帶入不同的地理與社會脈絡。到 2020 年的「卑劣的捕獸夾」,這部作品展現了他對社會議題與原住民青年困境的深刻反思。

        「青年看路」計畫的精髓,在於其不設限的創作形式與廣闊的對話對象。從 2021 年「那些破壞遊戲規則的交換秀」,到 2022 年「ma-drusa 當某些人成為一種習慣」,再到 2023 年探討土地的「qipu泥土」,每一部作品都如同一個文化探針,精準地觸及當代社會的敏感神經,同時又巧妙地融入排灣族的生命哲學。

        得陸Terudj Tjucenglav的作品頻繁地出現在國際重要藝術與設計舞台。他曾參與 Pulima 藝術節,並將作品帶到臺灣文化博覽會。更在 2023 年、2024 年連續兩年參加日本的 TOKYO INTERNATIONAL GIFT SHOW東京禮品展,以及 LIFESTYLE WEEK OSAKA大阪國際禮品及家居品展,並多次參與泰國清邁的 NAP Festival 和 Chiang Mai Design Week,以及臺灣的 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這些國際曝光,不僅讓他的設計作品走向世界,更是將排灣族美學與生活智慧,以一種高質感的設計語言,成功地輸出到國際市場,挑戰了外界對原住民藝術的既有想像。

        最新的計畫,如 2025 年的「青年看路06:post-Revelation 後啟示」,作品的足跡橫跨臺灣屏東、紐西蘭奧克蘭、與韓國釜山,這不僅是地理上的延伸,更是文化與精神上的深度探索。同時,他所策畫的「藝文策展扶植計畫:VU-ture Project 未來有山」,則預示著他將持續投入於下一代藝術人才的培育,確保這股「有山手製造」的文化力量能不斷湧動。

在湧動的靜流中

看見部落的未來

        得陸・鳩浙恩澇的勵志故事,不在於他獲得了多少獎項,而在於他如何定義成功:成功是將藝術、生活、文化與故鄉緊密地編織在一起,並讓這份編織成為一股能夠影響世界的力量。

        他不僅是文樂村的驕傲,更是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家群體中,一位極具代表性的領航者。他用舞蹈的肢體,丈量著傳統與現代的距離;他用設計的思維,轉譯著古老智慧的精髓;他用策展的視野,構築著部落與世界的連結。他的鳩浙恩澇文教協會、VUVU MADE、以及持續數年的芋下生活藝術祭,共同構成了一個堅實的文化生態系統。

        得陸・鳩浙恩澇的生命敘事,是一則關於「歸來與超越」的當代啟示。他沒有逃離故鄉,而是選擇了更深層次的「進入」,透過專業的藝術訓練和國際的視野,為部落文化創造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與更具尊嚴的發聲平臺。他證明了,最國際化的藝術,根植於最在地化的文化土壤。

        正如他參與 2025 年屏東南島文化節的主題「湧動的靜流」所描繪的,得陸・鳩浙恩澇所做的一切,看似靜默地扎根於土地,卻蘊藏著一股持續不斷、向外擴展的巨大動能。他以自身的實踐,為所有心懷夢想、渴望連結傳統與現代的青年,指明了一條充滿創造性與文化自信的「看路」。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