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皮變永生花 虎尾科大盼帶動社區循環經濟
【記者 施佳妤/雲林虎尾報導】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將蒜皮製成永生花,取名為「不蒜花」,並免費為社區媽媽們教學。未來不排除與各大餐廳合作取得蒜皮,讓花藝作品攜售出去,增加社區媽媽們的財源,促進循環經濟,也鼓勵農廢再利用,減輕環境負擔和資源浪費。
蒜皮成花 農廢再利用
雲林縣是台灣蒜頭的最大產地,每十顆蒜頭就有九顆來自雲林,過去播蒜剩下來的蒜皮未被加以利用,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反思蒜皮的其他用途,例如:2012年時,位於雲林縣西螺鎮的一位農民以蒜皮製成有機肥料。而今(2025)年,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處將農業廢棄物華麗變身,以蒜皮製成美感、永續兼具的永生花,並命名為「不蒜花」。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兼永續在地關懷學習組組長陳鳳雀分享,比起玉米籜,蒜皮具透光性、不易遭蟲害的優勢,從乾燥蒜頭取出的蒜皮,較容易製成形態似玫瑰、牡丹的永生花,成品完整、精緻兼具高品質。
一朵花的製作時程約半小時,先以玉米籜製作花蕊,再將蒜皮捏製成花瓣,全程皆運用農業廢棄材料完成。【圖片來源 陳鳳雀/提供】
深入社區教學 盼推循環經濟
由於「不蒜花」的精緻外型,應用層面十分多元,從胸花、婚禮的手腕花到花冠,都具有相當廣泛的發展空間。
此外,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永續發展處USR蒜花推廣小組也在今年進入口湖水井社區等地,免費為社區媽媽、新住民媽媽們提供永生花的製作教學,陳教授說:「我們未來也預備與餐廳合作,餐廳取蒜、我們取膜,由社區媽媽們將蒜膜製成永生花後,在餐廳和其他平台通路販售。」期盼藉由多方合作,將農廢棄物再次利用,並增加社區媽媽們的額外收入。
他也提到,期望未來「不蒜花」能被縣政府看見,協助永生花的推廣,讓更多人看見運用在地作物推動的循環經濟藍圖。
未來不排除與餐廳合作,由社區媽媽們取蒜皮製成永生花,並在餐廳等通路銷售。【圖片來源 陳鳳雀/提供】
循環經濟在台灣 現況和挑戰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將蒜皮製成花,期盼能帶動社區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及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相較於線性經濟<註ㄧ>,循環經濟能最大程度的延長資源的使用壽命,減少浪費和環境負擔。
為了推動循環經濟,行政院於 2022 年發布「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以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為核心,提出十二項關鍵戰略,其中第八項為「資源循環零廢棄」,強調提升資源再利用效率,打造循環經濟模式。
然而,根據農業部統計,台灣在2023年國內農業廢棄物排放量約為493.9萬公噸,顯示台灣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仍有許多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
面對台灣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循環台灣基金會資深倡議專員蔡亞軒表示,由於產季的限制,農業產品容易遇到原料供應不穩定的問題,導致產品無法全年供應,再加上現今農業人口大量流失和老化,面臨人力短缺的挑戰,不易搜集產品原料。此外,隨著現今法規日益嚴謹,強調廢棄物須經過合法的處理流程,卻也間接限制了創新事物的發展和應用。
循環經濟採行「製造-使用-循環」的經濟模式,能最大程度的延長資源的使用壽命,兼顧經濟活動和在地就業。【記者 施佳妤/製圖】
消費背後的環境成本 循環經濟未來展望
除了面臨產季、人力和法規等問題,消費者也需意識到產品背後產生的環境成本,因為消費行為也會間接影響環境,蔡倡議專員說:「正常的消費模式下,產生了什麼問題,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以高麗菜為例,高麗菜在台灣幾乎一年四季都買得到,但主要產季在冬季。由於高麗菜深受台灣消費者喜愛,為了滿足夏季的市場需求,農民多在高山種植高麗菜,卻也因此造成山區環境的破壞,而多數消費者往往忽略了這些產品背後所隱含的環境代價。
在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如何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間取得平衡,是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而循環經濟或許能成為經濟和環境的平衡點。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運用蒜皮製成花的巧思,期盼能帶動社區循環經濟,讓「不蒜花」所象徵的再生理念,在社會中持續綻放。然而,台灣在發展循環經濟上,不僅需要消費者具備相應的產品意識,也有待政府制定更符合現況的環保法規,協助循環經濟邁向更成熟的發展。
<註一>線性經濟:「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單向式模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