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鎖普及率上升 隱憂不容忽視
  
      
        
          
      【記者 李思齊、張政翰/綜合報導】
出門不再攜帶鑰匙,無鑰匙生活逐漸成為主流。隨著智慧家庭普及,電子鎖成為居家新寵。統計顯示,台灣電子鎖市場於2025年的市場規模正式突破200億元。然而,在享受便利之餘,也出現被反鎖、感應失效與資安疑慮等問題,揭示科技便利下的風險。
便利成趨勢 電子鎖成新寵兒
指紋、密碼一按,家門輕鬆打開。近年來,電子鎖快速走進台灣家庭。根據國際研究機構Statista的數據,台灣電子鎖市場正以每年超過15%的速度高速成長
智能生活體驗館 嘉義門市店員:「(是)便利性,有些客人是透天有遙控器,或是進去家裡總共有三道鑰匙要開,這樣非常不方便,那我們換了電子鎖之後,有指紋,甚至你連鑰匙都不用帶,你就人出去又人回來,然後用指紋的方式做一個開門的動作,還有多元的像是卡片、人臉辨識 ,都是非常便利的。」
關於故障 鎖匠揭實體問題
然而,便利的背後並非高枕無憂,如今年六月,有消費者因為電子鎖突然故障而進不了家門,還有在今年八月,有民眾入住飯店卻發現住到一間門鎖故障的房間。這些都是電子鎖出問題的案例。
鎖業老闆:「人為(操作)因素跟門片(安裝)的一個傾斜,導致說它故障,譬如說換電池這個部分(人為因素),可能電子鎖需要的是鹼性電池,(然後)你換到一般的碳性電池,導致電壓供應的不足,就會造成說電子鎖會有故障的情形發生。」
隱形風險 專家揭資安問題與解方
在看不見的地方,也潛藏更大的風險。由於智慧家電仰賴雲端控制,資訊安全問題隨即浮上檯面。
國立嘉義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張宏義:「就是Wi-Fi跟藍芽的通訊協定,如果加密或驗證機制設立不良,可能會被人家做攔截或是偽造。有一些使用者習慣上會使用比較弱的密碼,甚至他沒有去修改出廠的設定,代表有心人士很容易的可以去做暴力的破解。」
在掌握潛在的資安風險後,能夠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是確保資訊安全的重要環節。
國立嘉義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張宏義:「定期更新韌體跟你的APP的版本,設定比較強的密碼,避免重複使用,建立多重的身分驗證,包含生物辨識或者是PIN number等等。」
科技帶來便利 提高警覺保安全
從實體故障到資安問題,電子鎖的普及,能看見科技產品的雙刃劍特質,使用不當就會引火燒身。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須選擇信譽良好、資安防護完整的產品,並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才能在智慧時代中,為個人或家庭安全做好最嚴密的把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