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亞太能源科學教育協會亮相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以KidWind競賽為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培育下一代英才

2025/10/29 19:23
4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台北訊)  在全球能源版圖邁向多元化與低碳化的關鍵時刻,亞太能源科學教育協會(Asia-Pacific Energy & Science Education Association, AESEA)今日正式於亞太最具指標性的能源盛會「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亮相。自10月29日至30日,AESEA將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N0532攤位,向國內外能源企業與公眾展示其旗艦教育計畫——國際KidWind風力能源競賽的豐碩成果。此舉不僅是展示創新的STEM教育實踐,更是對台灣為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及離岸風電發展藍圖所需的大規模專業人才缺口,提出具體且前瞻的解決方案 。

策略性參與:立足於台灣能源轉型的核心平台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是台灣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再生能源與淨零產業B2B商貿平台。本屆展會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Net-Zero Taiwan)」同期舉辦,匯聚超過450家國內外指標企業,使用近1,600個攤位,預計將吸引近28,000名專業人士參與 。展會完整呈現「太陽光電」、「風力能源」、「智慧儲能應用」及「多元創能」四大能源供應鏈,並涵蓋綠電交易、碳管理與綠色金融等淨零解決方案,是全球能源產業目光的焦點 。  

對於2024年甫成立的AESEA而言,選擇在此一重量級平台首次亮相,是一項深具策略意義的佈局。這不僅是向外界展示其教育成果,更是將自身定位於台灣能源產業生態系的核心。透過與沃旭能源(Ørsted)、哥本哈根風能開發(CIP)、森崴能源等全球離岸風電巨頭及本土供應鏈廠商同場展示,AESEA彰顯了其教育使命與產業未來發展的緊密連結 。此舉傳遞出一個明確的訊息:K-12階段的能源科學教育並非僅是社會公益,而是支撐整個國家能源戰略成功的關鍵基礎設施。

培育未來創新者:KidWind競賽的實踐價值

AESEA此次展示的核心是「KidWind風力能源競賽」。這項計畫源於美國,並獲得美國能源部轄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支持,而AESEA是其在亞太地區的獨家官方合作夥伴 。KidWind競賽遠不止於一場傳統的科學展覽,它是一個高度實踐性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平台,旨在將抽象的能源科學原理轉化為學生可以親手觸及的工程挑戰 。

在競賽中,從國小到高中的學生需要團隊合作,親手設計、製作並在標準化的風洞中測試小型風力發電機 。從葉片的外型設計、材料選擇,到齒輪箱的傳動比計算,再到發電效率的數據分析與優化,整個過程完整模擬了真實世界中風力發電機的研發週期 。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知識與實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下一代工程師所需的創新思維、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這種從做中學的模式,正是當前能源產業面對快速技術迭代時,最渴求的人才特質。   

銜接教育與國策:為台灣能源轉型打造人才儲備庫

台灣的能源轉型路徑圖極具雄心。政府設定了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目標,其中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目標在2025年超過5.7GW,並在2050年達到40-50GW的宏偉藍圖 。這些數字背後代表著數以萬計的專業工作崗位需求,涵蓋工程設計、專案管理、運維技術等多個領域。若無穩定且優質的本土人才供應,這一國家級戰略將面臨嚴峻挑戰。

AESEA的使命正是為此而生。透過將KidWind競賽自2019年引入台灣並逐年擴大其規模,協會正在從基礎教育階段系統性地建構一條通往綠能產業的「人才輸送帶」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努力已獲得產業的高度認可。包括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森崴能源、台電公司等能源巨擘,皆已成為KidWind在台競賽的贊助單位,這證明了產業領袖們已意識到,投資今日的能源教育,就是投資企業自身與台灣能源產業的未來 。

來自協會理事長的願景

亞太能源科學教育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萬能科技大學副教授的周鑑恆表示:「我們協會站在教育的最前線,直接回應台灣能源轉型對未來人才的迫切需求。透過KidWind競賽這樣的實踐平台,我們不只是在教科學,更是在點燃下一代對潔淨能源的熱情,為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的風電產業發展,奠定最堅實的人才基石。今天在智慧能源週的每一項投資,都必須有相對應的人才投資來支撐,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誠摯邀請

亞太能源科學教育協會誠摯邀請所有媒體朋友、能源產業先進、教育工作者以及關心台灣未來的民眾,於10月29日至30日期間,蒞臨其在「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的攤位。現場將有學生團隊製作的風力發電機實體展示,並可深入了解KidWind競賽的詳細資訊,以及探討未來可能的合作機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