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3D立體列印創客教育

教育部嘉義縣鹿草數位機會中心,數位科技不只是操作工具,更是一種創造與表達的媒介。今年度114年的特色課程中,學員們透過完整的數位製程,從零開始打造一項能夠實際應用的文創商品——這個過程不只是技術學習的累積,也是一種關於實踐與創意的歷程。
課程從平面圖像設計開始,學員們透過繪圖軟體,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角色與造型風格。隨後,透過AI輔助的3D建模與渲染,將原本平面的設計轉化為立體模型,這個過程讓學員理解了數位建模的基本概念與工具操作,也首次體會到設計在空間中呈現的樣貌。

緊接著進入實體化階段。使用光固化3D列印技術,設計被轉印為立體原型,從螢幕裡的模型變成實際握在手中的物件。列印完成後的白模需要經過修磨與調整,讓學員練習細節處理與手工修飾,這個步驟考驗的是耐心與精細度,也讓數位與手作在這裡交會。
更進一步的應用,是加入感應晶片。這不是單純的工藝品,而是可以被實際使用的感應載具。學員在指導下將悠遊卡晶片嵌入公仔底座,再用UV膠密封。晶片不外露,卻能維持穩定感應效果,是功能與設計兼顧的實踐。


為了確保功能性,每一件作品在完成後都會進行實際測試,在便利商店或感應設備上模擬消費過程,驗證晶片是否能正確讀取。這個實測階段讓學員看見「設計可用性」的意義——原來自己做出來的東西真的能被世界接納與使用。
最後,作品進入上色階段,學員們自由發揮個人風格,將公仔彩繪完成。這一筆筆色彩,不只是裝飾,更是對整體學習成果的收尾與情感投入。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既是手工製作的痕跡,也是學習歷程的紀錄。

這一系列課程,不僅讓學員掌握AI繪圖、3D建模、列印、晶片整合、感應測試與手工彩繪等多項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從設計到應用」的完整思維。創意不再只是想法,而是可以透過科技被具體實現,甚至走進日常生活中使用。
在鹿草數位機會中心,我們所培養的,不只是技術上的能力,更是學員對數位工具的信心與創造力的延展。透過這樣的數位特色課程,學員們用雙手與數位工具合作,不但做出有趣的作品,也讓科技變得親切、有感、有用。
這些看似小巧的作品,其實承載著一種可能性——當地的學員能夠運用數位工具說自己的故事、創自己的商品,甚至實現商業應用。這就是數位機會中心的意義所在:讓科技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可以打開創意、連結生活的鑰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