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三箭齊發!住宅政策全面升級:老宅延壽、虛坪改革、近零碳建築

2025/09/05 22:42
7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三箭齊發!住宅政策全面升級:老宅延壽、虛坪改革、近零碳建築

114年9月5日,內政部在「當前住宅政策座談會」拋出三大重磅政策:老宅延壽與自主都更、虛坪改革、近零碳建築。這不只是口號,而是一場結合安全、公平、永續的系統性改革。

照片

圖片說明:當前住宅政策座談會各界代表意見交流(內政部提供)

照片

圖片說明:當前住宅政策座談會大合照(內政部提供)

老宅延壽:三年500棟,減碳70%

台灣約有 156萬戶超過30年的住宅,許多位於舊市區。董建宏次長指出,「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將在114–116年間投入50億元特別預算,目標推動500棟老宅整建。

補助範圍包括:

  • 結構安全性能評估
  • 增設電梯、改善無障礙設施
  • 管線修繕、屋頂防水、立面綠美化

效益不僅止於「宜居」:每棟延壽可減少 60–70% 的碳排放,每年預估減碳35.5萬公噸CO₂e,並創造超過75億元產值,帶動建築維護新產業鏈。

同時,自主都更將獲得金融鬆綁與信保支持,中央都市更新基金將提供信用保證,降低住戶籌資困境。

虛坪改革:坪數回歸實用,停車位可獨立產權

購屋族最怨的「虛坪」問題,這次有解方。內政部擬修正《建築技術規則》第162條,將一般電梯納入免計容積,並設定「基地容積1%上限、不足20㎡可補足」的基準,避免建商濫用設計空間。

更重要的是,針對停車空間,將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 停車位、車道轉為「專有部分」,可核發獨立權狀並單獨交易。
  • 沒買停車位的住戶,不必再分攤車道面積。
  • 公設與停車分離,交易資訊更透明合理。

政策效益在於:

  • 降低公設比,增加實用面積。
  • 讓消費者更清楚「買到的坪數」=「能使用的空間」。
  • 市場將出現更多元、實用的住宅產品。

近零碳建築:119年前減碳6.7百萬噸,綠領人才接軌產業

住宅部門排放量占全國 11.42%(29.674百萬公噸CO₂e),是淨零轉型關鍵。

內政部啟動「近零碳建築減碳旗艦計畫」,三大主軸:

  1. 擴大建築能效改善:新建1,000㎡以上建築須設置太陽光電,預期年減碳223.82萬公噸。
  2. 老宅延壽+社會住宅低碳示範:社宅自2025年起需達能效1級,年減碳11.23萬公噸。
  3. 綠領人才培育:2023–2024年間已辦62場培訓,逾5,000人次;未來將在大專院校開設「近零碳建築」課程,培養跨域人才。

更值得注意的是,綠色金融工具全面介入。截至2024年底,國內已協助建築業取得969億元綠色融資,並促成台積電等企業發行600億元國際綠色債券,讓「資金流」與「碳減量」形成正循環。

照片

圖片說明: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致詞(內政部提供)

專訪|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楊謙柔博士:住宅政策是社會安定與國家競爭力的基礎

Q:您如何看待這次「老宅延壽計畫」?

楊謙柔博士:延壽不是單純的「修修補補」,而是都市紋理的再生。透過結構補強與機能更新,可以避免大規模拆除重建,不僅保留社區的情感連結,更能立即減碳60–70%。都市更新,不只是換新家,更是碳權驅動的能源轉型契機。我認為這將成為危老改建與淨零目標交會的關鍵起點。

Q:虛坪改革影響購屋市場多年爭議,您怎麼看?

楊謙柔博士:虛坪改革的核心是「公平」。多年來,購屋者常被高公設比綁架,買到的實用空間不足。這次把一般電梯納入免計容積,並把停車位轉為專有部分,不只是技術修法,而是讓消費者信任重新回到市場。建商過去習慣靠「華麗公設」包裝產品,未來必須回歸居住本質。

Q:近零碳建築對產業的意義是什麼?

楊謙柔博士:這不只是建築節能,而是國際競爭力的壓力測試。碳關稅時代已經到來,如果建築業無法跟上淨零標準,會直接影響出口產業與投資信心。都市更新不僅包含「重建」,更涵蓋「整建」與「維護」的龐大商機。透過節能設計、綠建材、太陽能光電板等技術,都市更新不僅可提升建築效能,還能創造穩定的碳權收入,讓永續不再只是成本,而是具吸引力的投資商機。政府這次透過社宅、老宅與新建案三軌並進,再加上綠色金融的引導,可以說是「產業轉型」與「社會公平」兼顧的一步。

Q:您如何總結這次三箭齊發的政策?

楊謙柔博士:住宅政策不只是安居問題,更是國家競爭力的一環。老宅延壽保障安全、虛坪改革重建公平、近零碳建築邁向永續。三箭齊發,是結構性改革的開始,能否成功,關鍵在執行與跨部會整合。

照片

圖片說明: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楊謙柔博士(楊謙柔提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