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蒙古偏鄉醫療的希望
蒙古的醫療資源分布極度不均,大部分集中於首都烏蘭巴托。由於幅員遼闊,許多偏遠地區面臨嚴重的醫療設備與人力短缺,部分基層醫療院所甚至仍使用老舊設備,進而影響診療品質與服務效率。科技與醫療技術日新月異,醫院所需的手術器材與治療方式也不斷革新。為因應此一變化,醫療人員需持續學習並接受專業訓練,以提升自身技能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對此,蒙古家扶中心長期關注當地醫療發展,積極推動多元方案,致力於改善當地醫療環境與資源分配。
醫療服務方案目前聚焦於三大方向:支援偏鄉地區的巡迴醫療服務、協助醫療器材的汰舊換新,以及培訓在地醫師以強化專業能力。透過這些策略性的投入,我們期許能夠逐步改善蒙古的醫療體系,提升全國人民獲得優質醫療照護的機會,保障其生活品質。
過去蒙古多數省級綜合醫院皆未設有顏面手術專科。然而偏遠地區的唇顎裂患者眾多,導致許多唇顎裂新生兒須長途跋涉至首都烏蘭巴托接受治療。對於經濟困難的家庭而言,由於無法負擔高額交通與住宿費用,時常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期。
1998年起,蒙古婦幼醫院的顏面手術科醫師群主動發起「偏遠地區微笑」的偏鄉巡迴醫療行動,每年定期前往牧區進行手術。2009年初,在蒙古家扶中心的媒合下,此計畫獲引薦至台灣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該年8月1日,首批蒙古醫師(3名)前往台灣,接受為期3至6個月的唇顎裂修補手術訓練,並於2010年1月31日圓滿結訓。本次交流合作大幅提升了蒙古當地的唇顎裂手術能力,造福眾多病患。

唇顎裂為先天性疾病,其重建手術包含:唇裂修補及鼻部整形、顎裂修補、牙床植骨三項,並依需要加上唇鼻整修、咽部成形手術、顎顏手術及上頷骨延長術。各項手術皆有其特定的時機,配合專業的醫師在適當時間接受手術,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蒙古婦幼醫院與本會合力推動「偏遠地區微笑」醫療團不輟,迄今已出團48場次,累積成果包括門診服務4,252人次、顏面手術1,155例、泌尿手術192例,以及耳鼻喉科手術93例等。讓牧區患者得以減少舟車勞頓,及早接受手術,掌握治療黃金期。
根據統計局資料,約51.7%的唇顎裂兒童來自偏遠地區。雖然近年部分省級醫院已設立顏面手術科,但當地醫師尚缺乏純熟技術來處理唇顎裂等特殊手術,加上交通與經濟因素限制,偏鄉家庭仍難以前往首都就醫,因此這項計畫在偏遠地區依然迫切。蒙古全國共劃分為21個省份,其中19個省份距首都超過300公里,我們已安排出團至少2次,有些人口較多且交通更不便的省份更達5次出團紀錄。每次出團除了提供患者診療與手術,也創造當地醫師與婦幼醫院醫師的交流機會,藉此強化在地醫療技術。若病童經初次手術後仍需後續治療,經醫師評估後,蒙古家扶中心也提供必要的醫療交通補助,平均每年有5至9位兒童家庭獲得支持,減輕其負擔,確保治療不中斷。
這項長期且深入的在地合作計畫,不僅改善偏鄉地區的醫療環境,也讓孩童得以在治療黃金期重建功能、重拾自信。在去年舉辦的第100梯次成果展中,一位孩童分享了心路歷程:他自幼因顏面缺陷而自我懷疑,也經歷多次艱辛的手術,每次手術都伴隨著極大的痛苦。但在母親持續不懈的鼓勵與陪伴下,終於完成每一階段的治療。母親辛勤配合醫院的療程安排,更在每次開刀時全程陪伴,使孩子深刻感受到自己是獨特而被珍惜的。如今他自信地站上舞台,演奏蒙古傳統的馬頭琴,表達對醫療團隊的感謝。當我們看見這些孩童綻放笑容時,便深刻體會到,這正是這項服務計畫最珍貴的成果!
為了改善蒙古的醫療環境並提升診療品質,因應科技發展並持續更新醫療設備更顯格外重要。然而受限於蒙古當前的公共政策和經濟困境,尚無法全面性地改善此問題。因此我們長期關注各地醫療單位的實際需求,並開放醫療機構提出申請。我們審核申請內容後,會提供相應的經費與器材支援。迄今已有超過30個醫療單位受益,獲得各類專業醫療設備,如顏面外科手術工具、泌尿科腹腔鏡鏡頭等。希望透過精密且現代化的醫療設備,讓患者獲得更安全、更高品質的治療。
蒙古的醫療體系尚不健全,專科醫師不足且專業能力有限,導致越來越多患者選擇前往國外尋求醫療服務。然而,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而言,跨國就醫並非可行選項。因此,提升當地醫師的專業能力與技術水準,成為強化基層醫療照護的重要策略。為回應此一挑戰,本方案積極鼓勵國立醫院醫師參與各項專業訓練,包括赴台灣或其他國家進修,或安排牧區醫師前往首都接受集訓。中心也提供訓練相關的交通費、住宿費與學費補助,降低參與門檻。根據統計,本方案已協助43位當地醫師參與各專科訓練,涵蓋眼科、牙科、急救外科、復健科等領域。中心期盼能透過這項計畫,全面提升醫師專業能力,進而造福更多蒙古民眾。
醫療服務方案推動至今已邁入第15年,雖然過程中面對許多挑戰與學習,常需長途跋涉深入偏遠地區進行服務,但每當看見孩童日漸康復,露出燦爛笑容時,所有的辛勞便化作充滿意義的回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