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巴黎遇見台灣
當巴黎遇見台灣
林貴榮建築師的跨國建築人生與時代觀察
2025年8月28日晚上,台北市建築交集會的例會座無虛席。講台上,林貴榮建築師緩緩開口,以巴黎為起點,娓娓道來他跨越四十餘年的建築人生。這不僅是個人經歷的回顧,更是一場東西方建築文化與教育體系的深度對話。

圖片說明:巴黎UPA9建築博士林貴榮建築師以「當巴黎與見台灣」為題分享城市美學觀察
一張五萬元的單程機票
1978年,當台灣與法國尚未正式建交,年輕的林貴榮背起行囊,踏上前往巴黎的留學路。當時的單程機票要價新台幣五萬元,當年台幣兌換美元的匯率(1美元=40元台幣),相當於一般家庭一筆龐大開支。
「要出國不只是金錢問題,還要考試、邀請函,甚至語言的門檻。」林回憶。美國要托福,日本要日語檢定,巴黎則是對外開放不久的嶄新選項。這段歷程,奠定了他日後成為台灣第一位取得法國國家建築師資格的先驅地位。
從金門坑道到法國美院
在巴黎的學習之前,他還有一段難忘的金門歲月。1976年服役時,條件艱苦到夜晚只能點蠟燭油燈,更險的是,他曾參與危險的坑道工程,甚至發生過同袍殉職案例。這些經歷讓他深刻理解「逆境中的磨鍊」,也成為後來留學奮鬥的精神支柱。
巴黎的學習帶來全新視野。林強調,現代建築的源頭在歐洲,而非美國或日本。法國 Beaux-Arts 美術學院系統與德國 Bauhaus 體系,影響了二十世紀整個現代建築史。二戰後,大師們遷往美國,才逐漸塑造美國建築教育的風貌。
三重身份,雙重視角
返台後,林貴榮跨足三個不同領域:
- 學術界:任教七八年,影響無數學子。
- 專業界:開設事務所十餘年,累積扎實實務經驗。
- 公職界:擔任板橋市副市長,直接參與城市治理。
這些經歷讓他擁有「從巴黎看台北,也從台北看台北」的獨特觀點。對他而言,建築師的責任,不只是設計建築,而是參與一個國家如何被設計。
七分天份,三分努力
「建築就像音樂,需要七分天份、三分努力。」這句話掀起現場一陣低語與思索。林直言,苦讀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天賦,難以登上建築藝術的高峰。
他進一步批評今日的學生普遍缺乏自立精神,與美國大學生必須自費就讀、承擔責任的態度相比,形成強烈對比。「當年台灣的大學錄取率不到20%,如今門檻大幅降低,但卻不見學生更認真。」
巴黎的啟示:浪漫與理性並存
談到法國文化,他的觀察顯得尖銳。法國人外表浪漫,實則理性。無論是數理科學還是國防工業,法國始終居於世界前列。空中巴士與波音並駕齊驅,正是最佳例證,長榮與星宇等台灣航空公司,也早已採用空巴機隊。
文化層面上,巴黎的夜生活與娛樂產業展現另一種力量。紅磨坊的康康舞、塞納河夜遊、以及2024巴黎奧運以塞納河作為開幕舞台的創舉,不僅環保節能,更將城市景觀轉化為最吸睛的行銷舞台。
從愛馬仕到台北
「五十年前,愛馬仕全球只有兩家店,分別在巴黎與尼斯。」林分享道。當年一個皮包500法郎,學生代購可收50法郎酬勞。如今,愛馬仕已成為全球奢侈品巨頭,品牌力的蛻變令人驚嘆。這段故事,不僅是消費文化的變遷,也折射出國際視野與時間的力量。
結語:國際視野是建築的基石
林貴榮的演講,並非單純的回憶,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建築教育。他提醒建築人們:
- 國際視野是建築師養成不可或缺的基石。
- 從巴黎看台北,再回到台北設計台灣,能帶來跨文化啟發。
- 台灣學生應珍惜學習資源,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
- 到巴黎不僅要看建築,更要走進表演藝術與生活文化,理解城市的靈魂。
這是一個建築師的個人故事,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當巴黎遇見台灣,建築不只是建築,更是一種文化交融與世界觀的具體實踐。





圖片說明:林貴榮建築師精彩演講後,與會嘉賓紛紛趨前與大師合影留念
交流集思 集思廣益
三十年前,一群建設公司的經理級從業人員,相約每個月聚會交流以集思廣益而創立了「台北市建築交集會」,爾後三十年來經由會員的努力,當年的經理逐漸升級為公司之經營階層,而會員層級也逐漸擴大為建築相關行業,並於中華民國八十四年正式向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立案登記,成為台北市除了建築投資公會外第二個立案登記的建築相關社團。( https://www.tprema.org.tw/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