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再次鯨彩出航 科學繪圖畫出鯨豚生命
【《科學月刊》郭正平撰文】
臺灣最老牌本土科學雜誌《科學月刊》攜手挑興文化(市民書店),八月廿三日與廿四日於花蓮舉辦「太平洋科學繪圖航班」兩天營隊。帶領參與者認識、實際出海接觸鯨豚,並且透過科學繪圖形式記錄下臺灣可見的鯨豚美麗風貌。
「星火相傳計畫」連三年與花蓮結緣
《科學月刊》除了秉持「生活就是科學」的理念持續出版雜誌,近年來更透過「星火相傳科學閱讀表達計畫」,積極培育下一代的科學說書人,鼓勵多元的科學傳播形式與創意。而三度在花蓮舉辦的「太平洋科學創作航班」就是在這樣的願景下於二O二三年首度啟航,透過多羅滿賞鯨公司與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的贊助支持,讓中學生們在專業授課與出海體驗之後,將知識與感動轉化成「科學寫作」與「圖文創作」。
然而,為了讓更多社會大眾能夠認識生活中的科學,今年以「科學繪圖」為題,首度擴大招收一般社會大眾共同參與,不但與挑興文化攜手合作,更透過花蓮市中華國小、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中心與研究所等多個單位的協助支持,舉辦兩天的【鯨彩出航|二O二五太平洋科學繪圖營】,用色彩豐富了表達的形式與內容。
參加本屆航班的學員們,除了來自不同科系的高中生、大學生與研究生,也有來自不同地區的老師、插畫家、美術編輯與影視編劇,他們同樣喜愛海洋生態,同時也熱愛藝術繪畫,透過扎實的知識課程與體驗活動,畫下了他們所看見的鯨豚之美。
從認識鯨豚到出海巡鯨
營隊第一日上午的鯨豚知識課程,由知名科普作家曾文宣負責解說「鯨豚的特徵與獨特行為」。他介紹科學家透過古生物化石的發現與比對,了解鯨豚的起源發展,如何從陸地哺乳類生物重返海洋,演化成為今天的各種鬚鯨與齒鯨。他著重介紹臺灣海域可見的三十二種鯨豚 ,為下午的出航鋪墊。
下午學員則搭乘多羅滿賞鯨的船班出海,歷經兩個小時的海上巡禮,在七星潭外海遇見了上百隻的飛旋海豚,透過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引導,讓學員們親眼看見鯨豚的生命力。
用科學繪圖傳遞知識
營隊第二日邀請了古生物復原科學繪圖師孫正涵,帶領學員們深入「科學繪圖」。她首先透過一些歷史上重要的科學繪圖作品,點出科學繪圖具有目的性記錄與傳遞知識的特點,繪畫時需要仔細觀察和精準繪畫,呈現繪製物種的重要特徵。課程也透過學習單,讓學員能夠練習手感與科學繪圖的基本技巧。
下午的「科學繪圖工作坊」,則是更進階的實作體驗活動,孫正涵透過有趣的活動設計,讓十四名學員分別從臺灣常見的鯨豚抽選一種,作為當日的模特兒。學員在兩個小時中,各自完成了一幅鯨豚科學繪圖作品,並與全體分享,為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近期,甫入圍第四十九屆金鼎獎「學習類雜誌獎」的《科學月刊》,亦舉辦多場「舌尖上的科學」等系列活動,來持續推廣「生活就是科學」的理念,讓更多人「不用愛上科學,讓科學就是生活」。

知名科普作家曾文宣負責解說「鯨豚的特徵與獨特行為」。(圖/郭正平)

搭乘多羅滿賞鯨的船班出海,透過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引導,讓學員們親眼看見鯨豚的生命力。(圖/多羅滿賞鯨公司提供)

歷經兩個小時的海上巡禮,在七星潭外海遇見了上百隻的飛旋海豚。(圖/郭正平)

古生物復原科學繪圖師孫正涵,帶領學員們深入「科學繪圖」領域。(圖/郭正平)

學員在兩個小時中,各自完成了一幅鯨豚科學繪圖作品,並與全體分享,為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圖/郭正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