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輸在起跑點?兒福聯盟調查揭台灣育兒困境:教育、經濟、社會期待三大壓力 近八成家長陷育兒焦慮
隨著開學將近,台灣家長又即將進入新學年度的「教育軍備賽」?兒福聯盟(下稱兒盟)對全台1090位育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長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於今(26)日發布《2025年台灣家長育兒焦慮調查報告》[1]。結果顯示,近八成的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落後,66.2%因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而憂慮,也有許多家長因資訊不足或比較心態而不安。這些焦慮進一步反映在具體行動上:65%的孩子參與補習或才藝課程,55.8%的學童有參加才藝班,這些孩子甚至有18.1%同時學習三項以上;還有61.5%的家長更提前安排正音班與先修課,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在「教育富養」的觀念下,育兒成本亦水漲船高,調查發現近六成的家庭每月支出數千至上萬元於補習或才藝課程,而物價節節高升,也有93.6%的家長坦言已對家庭造成影響,經濟更成為家長主要焦慮來源。除此之外,當代父母普遍背負「完美教養」期待,更讓他們備感焦慮。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出問題會被怪罪是父母沒教好」,近半數家長感到外界期待父母「不能犯錯」。這些看不見的壓力,使六成四的家長經常懷疑自己是否是好父母,38%甚至直言孩子是主要壓力源,更有31.9%的家長坦言「若能重新選擇,我不會想生小孩」。
兒盟表示,唯有從制度面給予支持,並營造友善理解的社會氛圍,才能真正陪伴家長走出焦慮泥沼,讓孩子的成長不再建立在「比較與恐懼」,而是「探索與幸福」之上。

教育焦慮,從孩子出生開始?——六成五送國小孩童補習或學才藝,近兩成晚上8點後才下課
台灣教育長期深受競爭文化影響,「不能輸在起跑點」成為許多家長的育兒信念同時也是焦慮來源。兒盟調查顯示,有近八成(79.7%)的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落後,66.2%因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而憂慮,也有許多家長因資訊不足或比較心態而不安。
這些焦慮也進一步反映在孩子的學習和課外安排上,數據顯示,65%的孩子參與補習或才藝課程,其中19.8%晚上八點後才下課,回家後仍需複習功課,睡眠時間被嚴重壓縮。在才藝學習方面,55.8%的兒童有上才藝課,其中46.2%學習一項才藝、35.7%學兩項才藝,18.1%的孩子甚至同時學習三項以上的才藝。
令人擔憂的是,家長的教育焦慮[2]在孩子年齡不同階段皆普遍存在。根據滿分28分的教育焦慮量表,育有0至6歲孩子的家長平均得分為17.82分,7至12歲為17.84分,皆約為滿分的六成四,屬於中偏高程度,顯示焦慮情緒從孩子出生便已出現。這份焦慮也驅動了「提前學習」的趨勢,兒盟調查發現,超過六成家長會在各年齡階段安排孩子先修非當下學齡的課程(61.5%),例如 7 歲前先上正音班,或在國中前就開始修習國中課程,只為不輸在起跑點。

物價上漲加劇經濟焦慮,家長花越多錢越焦慮?——約九成九家長對物價上漲有感,九成三認物價漲不停已影響家庭育兒;子女補習才藝花費越多,家長焦慮程度越高
近年物價持續上漲,育兒成本亦水漲船高。兒盟調查顯示,高達98.8%的家長對物價上漲有感,93.6%的家長坦言物價上漲已對家庭造成影響,特別是育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感受更深。
日常開銷之外,教育支出更是家長經濟負擔的重要來源。兒盟調查發現,近六成的家庭每月投入數千元至上萬元於子女補習或才藝課程(58.8%)。若家中育有兩位以上孩子,費用更以倍數增加,讓許多家庭倍感吃力。
高昂的教育支出讓家長承擔經濟壓力,更加劇家長的育兒焦慮。兒盟調查發現,每月在補習或才藝花費一萬元以上的家長,其教育焦慮平均分數顯著高於花費較少的家長。反映了經濟壓力與教育競爭的相互影響,讓家長在追求孩子未來成就的同時,形成其經濟與心理的雙重困境。

社會期待下,完美父母的自我考核——近八成二家長認同「子不教,父之過」,四成八感受社會期待父母不能犯錯,六成四家長懷疑自己並非好父母
孩子雖然生得少,台灣家長的育兒焦慮卻絲毫未減。社群時代「過度比較」與資訊爆炸的影響下,加上社會氛圍對父母角色的高度期待,讓許多家長自覺承擔起成為「完美父母」的壓力。兒盟調查顯示,81.9%的家長認為「若孩子出問題,大家會怪爸媽沒教好」、48.8%家長感到外界期待父母「不能犯錯」。這種完美迷思,讓家長時刻擔心無法達標,心理焦慮節節攀升。
育兒日常的挑戰也讓家長倍感壓力。80.4%的家長表示「有了孩子,生活時間與彈性大幅減少」,64.2%家長坦言「經常懷疑自己是否是好父母」,甚至有38%家長認為孩子是主要壓力源。
三大壓力讓家長好焦慮,怎樣養成快樂的孩子?
兒盟調查顯示,儘管高達96.1%的家長表示「喜歡與孩子共度時光」,但仍有三成家長坦言「若能重新選擇,我不會想生小孩」(31.9%),這份後悔情緒背後,反映的是沉重且長期的焦慮負荷。與不後悔的家長相比,後悔者在三大焦慮指標上皆明顯偏高:教育焦慮平均18.9分(對比17.3分)、經濟焦慮7.4分(對比6.5分)、社會期待焦慮則為11.5分(對比10.2分)。激烈的教育競爭讓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沉重的經濟負擔壓迫育兒日常生活,而社會普遍對「完美父母」的高標準,更令家長壓力倍增。
過度的育兒焦慮,讓部分家長愈來愈難以體會生兒育女帶來的幸福感,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焦慮情緒可能影響到孩子,讓他們過早承受成人世界的壓力。
兒盟調查也揭露家長最渴望獲得的協助,包括經濟支持(74.8%)居首,其次依序為完善教育資源(55.9%)、更友善的社會氛圍(41.2%)、托育資源(40.8%)與職場彈性(36.7%)。此外也有28.9%的家長強調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顯示除了實質資源外,家長更需要心靈層面的理解、支持與喘息空間。
緩解育兒壓力的惡性循環:從焦慮到解方,兒盟提三項行動建議
在教育競爭、經濟負擔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壓力下,台灣家長的育兒焦慮正陷入惡性循環。如何打破此一循環,同時預防和減緩這些焦慮?新學期新計畫,兒盟提出以下行動建議:
一、家長檢視焦慮,學習放鬆紓壓:家長可透過焦慮自評量表了解自身壓力狀態,若焦慮過高,建議每天留20分鐘給自己放鬆,暫時放下孩子及壓力源。同時,試著以長遠視角看待孩子成長,例如問自己:「十年後,我還會在意孩子這次考試成績嗎?」換位思考也有助於緩解家長短期焦慮,重拾內在平衡。
二、參考國外教育制度,減緩競爭壓力: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可參考國外做法,如美國的小學低年級,常見以課堂報告與老師觀察取代全校性期考。若無法取消考試,則建議校方不公布學生個別成績,僅將測驗作為補救教學的參考。這樣的評量方式能降低競爭壓力,讓孩子專注於學習歷程與個人發展,而非單純依賴分數來衡量學習表現。
三、延伸育兒支持政策至國小學齡,減輕育兒家庭負擔:調查發現,隨著育兒成本攀升,養育7至12歲孩子的經濟壓力不亞於學齡前幼兒,但我國現行育兒政策多聚焦幼兒福利。因此,兒盟建議政府將現行育兒政策的受惠對象,從學齡前幼兒延伸至學齡兒童,如:增列學齡子女特別扣除額,提高育兒家庭賦稅優惠;仿照日、韓兩國做法,將育兒津貼發放年齡延伸至學齡兒童,並同步建立企業支援育兒的獎勵機制,藉此減緩家長的育兒壓力。透過各項育兒政策多管齊下、持續深化,期待能減輕更多家長的經濟重擔,讓育兒更為從容。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