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核電話語權轉移中:公投後的五大深層結構警訊

2025/08/24 14:36
6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綠營無法捍衛價值、中間選民流失、白軍造勢擴大版圖、藍營擁核話語權被搶、環團分裂、反核團體論述失魅力──五大警訊深刻反省刻不容緩(雖然很難看,還是得說清楚。)

這場核三延役公投以74%同意vs 26%不同意壓倒性結果落幕。雖然投票率不高也沒過關,但從全國民意走向與政治版圖觀察,已構成一次結構性民意逆轉。民進黨未能守住本命區、黨內擁核幫浮現、中間選民大量流失;反核團體則面臨倡議運動以來最嚴峻的信任危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公投過後,不論民進黨或公民團體,普遍缺乏深刻反省的誠意與能力。甚至出現自我安慰式的偏誤解讀,聲稱「七成未投票就是反核民意」,這種自欺欺人的說法,才是真正危險的路徑

【1】總統任用童子賢, #意外引爆內部價值分歧

總統賴清德出於納入多元意見的善意,任命挺核財閥童子賢擔任「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卻意外撕裂了綠營內部價值共識。

此舉讓黨內迅速浮現「核電幫」或「不排斥派」,也讓部分民代誤以為總統默許立場轉向,導致政策對外失焦、論述內部混亂。這種上位模糊、基層分裂的局面,讓綠營陷入反核政策的論述困境。

【2】忽視核電利益集團與媒體資本結盟的滲透

這次挺核言論的鋪天蓋地,背後不只是單一政黨或企業,而是由舊黨國資本+跨國財團+資本媒體+社群操盤手所組成的深層網絡所推動。

然而,民進黨與反核團體仍將核能議題視為單純的技術選項與政策爭論,徹底低估了這其實是一場資本主導、輿論操控、政策滲透的結構性戰爭。

這次公投,不只是要打開核三延役,更是要試探社會對核能新型技術的接受門檻、測試政策鬆動的可能,並爭奪未來數兆元級的資本壟斷能源轉型市場。

【3】白軍借殼操作,搶進資本戰場與政策主導權

在民進黨陷入能源論述真空之際,民眾黨成功搶佔「現實派」、「理性科學派」、「發電穩定派」等新興話語空間,主打技術治理與成本效益,吸引對兩大黨幻滅的中間選民與資本力量。

本次公投,成為白軍2026暖身演習政治資本拓展計畫、甚至是國民黨戰略交換新北佈局的交易起點。這場戰爭表面是核電,實質是政權與資源主導權的爭奪。

國民黨若繼續鬆懈,也可能重演2024敗局。

【4】反核團體錯失時代轉型的黃金期

反核運動多年以來的專業論述,在網路與社群新媒體時代早已失去號召力:

錯估新媒體戰場:過度依賴街頭行動與傳統媒體,忽略社群短影音與AI生成話語主導力。

議題被持續裂解:近十年來藻礁、空污、四接、深澳等議題都被切割,使力量與力道不段被削弱,也無力修補彼此裂痕。

形象被標籤化:被貼上「反進步」、「民進黨側翼」、「阻礙能源發展」等標籤,卻未積極轉化形象。

專業失靈與群眾疏離:過去擁有專家光環,如今已無法有效召喚年輕世代共鳴。

如果不轉型、不翻新話語系統與行動策略,將被新世代選民與主流政治雙重邊緣化。

若無法徹底翻新語言、重構組織架構與媒體策略,反核運動恐成為歷史博物館中的標本。

【5】民進黨若再不記取教訓, #將步上結構性瓦解之路

這次公投與大罷免的「雙重示警」,其實已發出三重危機:一、中間選民加速流失:能源議題已非意識形態問題,而是「誰能解決問題」的信任競爭。二、黨內價值日益分歧:童子賢現象只是冰山一角,若不處理,勢必內爆。三、執政正當性正在侵蝕:再不重建政策主體性與溝通能力,2026與2028恐將全盤失守。

結語:這不是一次公投輸贏,而是一整個政治世代的失語

核三延役公投不是結束,而是邁入能源轉型政治化、社會信任再配置的開端。

這是一場橫跨政黨、公民、資本、媒體的交叉戰爭。民進黨、公民團體、反核陣營——無一能倖免。

反思要從此刻開始,否則就從此失語。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