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獵物與信仰的雙重呼喚: 陳振國Cudjuy Pangezengez的傳承之路

2025/08/20 17:42
15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獵物與信仰的雙重呼喚:

陳振國Cudjuy Pangezengez的傳承之路

第一部:林班的青春,山林間的歌聲

{屏東/春日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民國四十七年,在屏東春日鄉的蔥蘢山林間,一個男孩誕生了,他被賦予了族名Cudjuy Pangezengez,漢名陳振國。他的童年與山緊密相連,山風是搖籃曲,溪流是玩伴,而山豬、山羌則是故事中的主角。當他從春日國中畢業時,正逢國家大力推行造林政策,無數像他一樣的部落青年,背起行囊,走進深山,用雙手與汗水為這片土地種下新的希望。

        那段歲月是艱辛的,每天黎明即起,扛著沉重的工具,在陡峭的山坡上整地、栽種樹苗。但山林間的勞動並非只有疲憊,更充滿了友愛和精神的富足。當時,一首名為《maya maya ti madju》請你不要佔有她的林班歌,幾乎無人不曉。

「振國啊,再撐一下,午飯時間快到了!」夥伴在遠處高喊。

陳振國擦著額頭的汗,豪邁地回道:「我還能種十棵!等等唱歌比賽,我可不會輸給你們!」

        然後,他便會高聲唱起那首林班歌,用嘹亮的歌聲驅散疲憊,迴盪在山谷間。如今,數十年過去,當他回憶起那段時光,那首歌依然能琅琅上口,每一個音符都彷彿承載著山林間的青春與熱血。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來得突然。一次在山裡砍伐木材時,他不慎被砍刀劃傷了右手,傷勢嚴重,再也無法負荷山林間繁重的體力勞動。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像一道無形的牆,阻斷了他繼續與山林為伍的道路。無奈之下,他只能放下熱愛的山林工作,轉身,邁向未知的都市。

第二部:都市的磨礪,扳手下的成就感

        城市,對一個從小在山林間長大的青年來說,是個充滿壓力的水泥叢林。在這裡,人與人之間少了山林裡的熱情與坦承,多了冷漠與距離。陳振國在都市裡經歷了各種工作的磨練,從工廠的作業員,到搬運工,甚至是貨卡捆工,每一項工作都像是一塊磨刀石,磨礪著他的意志,卻無法給予他心靈上的慰藉。他知道,這不是他想過的生活,那些重複而機械的勞動,讓他感到空虛。

        直到他走進一間機車行,成為一名學徒。他清楚地記得,當他第一次拿起扳手,修理一輛鏽跡斑斑的舊機車時,內心湧現的那股久違的踏實感。其實,這並非他第一次接觸機械。早在故鄉,他便跟著二哥陳振順Ljakuwang學習修理單車,那些簡單的工具和機械原理,早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師父,這輛車怎麼總是發不動?」陳振國在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問道。

「你看看這個火星塞,都積碳了,還有這個電瓶,電壓不穩。記住,機車就像人一樣,不能只看外表,得深入了解它的『心臟』和『神經』。」老師傅一邊說著,一邊示範著。

        陳振國聽得入神,他的雙手也像被賦予了魔力,在扳手、螺絲刀和零件之間穿梭自如。老師傅常誇他:「你小子手巧得很,學東西快。看來,你天生就是吃這行飯的。」在機車行學徒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每一次修好一台車,看到車主臉上滿意的笑容,都讓陳振國感到無比的成就感。這段歲月,讓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直到他必須暫時放下工作,入伍服義務役。

第三部:回歸故土,築夢的起點

        民國六十九年,陳振國從軍中退伍,他沒有選擇留在車水馬龍的都市,而是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春日鄉。他深知,這裡才是他的根。回到家鄉後,他先是在鄉內的「安全降落」機車行繼續深造,技術日益精湛,很快便得到了戴老闆Drangadrang的肯定。於是在民國七十年,他懷抱著對故鄉的熱情,開設了「隆勝機車行」。當他將那塊寫著店名的招牌高高掛起時,心中百感交集。這不僅僅是一家店,更是他從山林到都市,再回到故鄉,最終實現夢想的證明。為了推展事業,他也創造了就業機會,邀請鄉內力里村的李金雄Milingan Purepur協助,兩人一起打拼,這段合作關係長達將近二十年。

照片

「振國哥,當初你找我合作,我真的嚇了一跳。沒想到我們能一起把機車行經營得這麼好。」李金雄在一次閒聊中感慨地說。

「那是因為有你啊,我們倆一個負責技術,一個負責管理,互補得剛剛好。」陳振國笑著回答,「而且,我們的成功不僅僅是我們兩個人的,更是整個部落的。我們為鄉親服務,也為部落創造了機會。」

        由於機車行的穩定經營,陳振國有了更多閒暇時間,可以從事其他熱愛的工作。他開始有空做起另一項技藝——木雕。他的木雕作品大多以原住民文化元素為主,在每一塊樸實的木頭上,他刻畫著祖先的智慧、部落的圖騰,以及山林間的故事。他的手,從揮舞砍刀、轉動扳手,到如今握著雕刻刀,每一道痕跡都訴說著他豐富的人生經歷。

照片

第四部:文化與信仰的交融,勇士的雙重身分

        陳振國的一生,是傳統與現代、信仰與文化交織的史詩。他不僅是個手藝精湛的機車師傅和木雕藝術家,更是部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領袖。他擔任過春日鄉獵人協會的三屆會長,並以其卓越的狩獵技巧和對山林生態的深刻理解,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在獵人報戰功的儀式上,陳振國可以高聲唱出:「我已經獵到六座山的獵物!」這句充滿榮耀的戰功歌,背後是他總共獵得大大小小超過六百隻獵物的輝煌紀錄。這不僅僅是數量,更代表了他作為一名獵人,對山林的瞭解與敬畏,以及那份與大自然共存的智慧。

        儘管如此,他也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曾擔任七歸天主教會四任會長。在許多人眼中,天主教與傳統的部落文化似乎存在著衝突。然而,在陳振國的心中,這兩者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將信仰的愛與寬恕,融入到部落文化的傳承中。

「會長,您是如何平衡天主教的教義和部落的傳統的?」一位年輕的族人好奇地問。

陳振國笑著回答:「孩子,愛與尊重是相通的。天主愛我們,我們的祖先也愛我們。信仰教導我們謙卑,傳統讓我們不忘本。兩者都是我的力量來源。」

        正是這份堅定的信念,讓他有機會連任四屆力里系獵人勇士會(CINUNAN)的會長,可見他在部落族人心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他用行動證明,新舊文化的融合,不僅不會削弱彼此,反而能創造出更為強大的力量。

第五部:家庭的港灣,生命之花綻放

        在陳振國的生命中,妻子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位在部落裡名氣數一數二的美容師,用她的巧手與熱情,為部落婦女們帶來了美麗與自信。她與陳振國,一個用機械和木頭創造價值,一個用美學和服務溫暖人心,兩人的生活理念雖不盡相同,卻在彼此支持中達成了完美的平衡。

照片

        他們育有兩位優秀的女兒。大女兒慧敏 (Gesi) 在獅子鄉楓林國小任教,她繼承了父親對故土的熱愛,將教育的種子撒播在偏鄉的土地上,為部落的下一代帶來希望。小女兒慧婷Babing 目前在長榮大學就讀,為自己的未來不斷努力。

照片

        陳振國的一生,從春日鄉的山林,到都市的叢林,再回到部落的家園,他的足跡遍布不同的場景,他的身分也隨之轉換。從林班工人、機車學徒、創業老闆,到木雕藝術家、獵人會長、教會會長,他始終保持著那份對土地的熱愛、對文化的尊重,以及對家庭的責任。他的故事,就像他雕刻的作品,樸實卻深刻,在春日鄉的山林間,持續低語著傳承的真諦,也鼓舞著每一個正在尋找自己方向的人們。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你可能也會喜歡

一塊黑布 一個世界

LTZW
3,607 0 73

匠心獨運 手工木作父子檔

LTZW
3,515 0 47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