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治理的開始
近期,政府宣布通過數個加熱菸產品的審查,象徵台灣終於在控菸政策上邁出一大步。這並非對吸菸行為的鼓勵,而是一項符合國際趨勢、兼顧民意與健康風險管理的重大決策。
首先,這是一項保障選擇權的進步政策。長期以來,加熱菸在台灣一直處於「民間早已廣泛使用、政策卻未正視」的灰色地帶,消費者只能透過水貨、代購等方式取得非法產品,缺乏品質保證與安全監管;然而,這次審查通過,代表政府終於正視使用者的存在,也讓數十萬名使用者能夠在合法、安全的環境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菸品。公共政策的核心不該是強制排斥特定行為,而應該是在尊重個體選擇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管理的制度與配套。
其次,合法化能為政府帶來穩定稅收,這是財政政策的務實之舉。加熱菸目前在日本、韓國、英國等數十個國家皆已合法並納入稅收體系,透過菸稅、健康捐等方式回饋公衛資源與醫療成本;但在過去未通過審查的情況下,大量加熱菸品以非正式管道進入台灣市場,政府無從課稅,損失龐大稅收,卻仍需承擔潛在的醫療負擔,如今產品能夠合法上市,不僅能導入法定稅負,也能建立清楚的標準,避免消費者因為貪圖便宜使用劣質品而導致健康風險。
更重要的是,合法化是打擊走私的根本之道,因為禁令從來無法真正杜絕使用,只會讓市場轉往地下。過去幾年,海關與警方查獲的大量走私加熱菸案件,充分說明需求仍然龐大,只是轉向非法來源,這樣的情況不僅使黑市壯大,也讓消費者暴露於缺乏標示、無品質控管的危險商品中,唯有將產品納入管理制度,才能從源頭控管進口、稽核標示、查驗成分。
公共健康政策的任務不是追求「理想的世界」,而是管理「現實的世界」。加熱菸並非沒有爭議,但與其繼續採取一味禁止的手段,不如在合法框架中加強宣導、監管與研究,讓政策回歸事實與數據的基礎上。
這次加熱菸審查的通過,不是一場勝利的終點,而是理性討論的起點,至於如何建構更周延的制度及相關影響的追蹤,是下一階段政策要面對的挑戰,但至少,政府已經展現出願意從實務與科學出發的態度,這值得社會給予肯定。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