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廢校再生小米香 高世忠振興金峰部落經濟

2025/08/01 21:00
1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潘林胤妤、徐俞霈/台東縣金峰鄉村報導】車子沿著蜿蜒山路深入,一路穿過溫泉旅店林立的街道,在半山腰處,映入眼簾的是一所小學舊址。這片曾經荒廢的校地,如今成了「峰忠傳奇」理事長高世忠與團隊合力打造的行銷與旅遊基地——「小米學堂」。「峰忠傳奇」的誕生,讓閒置的田地重新孕育生機;「小米學堂」的出現,成為部落青年的新舞台,更是排灣族文化的保存地,以及回饋部落長輩的重要橋樑。

↑高世忠與小米學堂。攝影/徐俞霈

高世忠不愛念書,出社會後成為職業軍人,之後為了照顧年邁的雙親而回到台東金崙部落。剛回部落時,他嘗試創業卻屢屢受挫,陷入將近一年半的低潮,才重新振作、回到工作的軌道。擺滷味攤的日子中,高世忠學會觀察,以及做生意的方式與為人處世的道理。後來因為擔任農業觀察員,高世忠注意到部落中許多老農被中盤商剝削,便著手組織產銷班與代耕隊,進而創立「峰忠傳奇」品牌,統籌農業生產、旅遊推廣與行銷等相關業務。其中,「小米學堂」便是「峰忠傳奇」在旅遊與行銷方面的延伸實體據點,同時也肩負著文化傳承的角色,前身為廢棄的礰坵國小校舍。

「你一點也不厲害」,他從滷味攤找回自己

高世忠因為要照顧父母而返鄉,剛開始他嘗試了很多創業機會,不但沒有獲利,甚至把自己前半身的積蓄和父母的養老金全部花光。

那段時間過後高世忠過得很迷惘,每日的行程就是拿著老婆的錢買一瓶當時27塊紅標米酒。有一日高世忠像往常一樣與酒友吹噓過去的經歷,酒友對高世忠說:「你在這裡跟我喝了一年半的酒了,你一點也不厲害。」這一句話讓高世忠反省自己這段時日的作為,也讓他重新對生活燃起鬥志。

高世忠從夜市擺滷味攤開始。起初,他把滷味食材擺放好後,便開始低頭滑手機,高世忠回憶道:「那個時候客人過來,問我好不好吃,我回:『不好吃我還會出來賣嗎?』」就在一次高世忠與往常一樣準備收攤時,他突然注意到周圍攤販老闆的聊天聲音,大家臉上都帶著笑容,而自己卻孤零零地站在攤位上,沒有人主動與他交談。

這次抬頭也讓他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攤位比起其他攤總是剩那麼多,因此他開始觀察隔壁的菜飯、對面的麻辣燙,以及同樣是賣滷味的老闆是怎麼做生意,又是怎麼和客人相處的。一邊觀察一邊模仿,高世忠開始放下手機,主動和客人說話、介紹。

在某一天收攤的時候,他發現食材被清空了,高世忠回憶道:「當下我是有點小開心、激動的,然後我就把東西裝上車,我開著開著,就哭了。」從剛回鄉時創業不斷受挫的一年半,之後又過了渾渾噩噩的的一年半,終於在此刻高世忠迎來了曙光。

從不會包裝到創立品牌,翻轉部落農產銷售

當時高世忠晚上要去夜市擺攤,白天有空閒,所以接下了金峰鄉公所的田間調查員工作,負責巡視金峰鄉內的田地以及農民的工作情況。他觀察到,中盤商和老農收購的價格與市價存在明顯落差,於是開始說服老農共同成立產銷班。

產銷班剛開始推行時,許多老農因為行銷與包裝所帶來的額外成本而不願加入,不過高世忠沒有放棄,他選擇帶著一兩位願意嘗試的老農合作,由他負責聯絡收購廠商,老農們專心負責生產。

產銷班成立後,高世忠決定創立「峰忠傳奇」品牌來統合所有業務,不過當時整個團隊缺乏資金與經驗,產品最初只能用最簡單的塑膠袋包裝,之後在他人建議下改用夾鏈袋,再後來觀察到市場趨勢,進一步採用真空包裝並貼上自家品牌標章。

隨著外觀改善,加上原本就不錯的品質,與高世忠合作的老農獲利逐漸高於其他農民,這些實績讓更多人願意加入產銷班,「峰忠傳奇」這個品牌也一步步站穩了腳步。

起初「峰忠傳奇」以小米為主要販售作物,隨著洛神花、紅藜的市場需求提高,高世忠看準時機進入市場。他不再經過中盤商,直接與有需求的廠商對接需求。他會先告訴農民洛神花要準備的數量,再自己先出錢收購,送到村口,等廠商派車來載貨。

高世忠神情嚴肅的說:「我先墊了,你不來拿我就虧了。」當時與廠商僅憑口頭約定,沒有簽約保障。所以當時高世忠每天不僅要擔心廠商是否會按照約定來取貨,也得緊盯市場上作物的價格波動。這樣的投入,不只支撐了初期的運作,也為「峰忠傳奇」的未來發展打下經濟基礎。

從56人到6人:代耕隊的崛起到現實的妥協

隨著產品需求量上升,高世忠開始規劃擴大產量,便著手組成代耕隊。高世忠主動和當地長輩說:「你這個地沒有要種,我們幫你種。」並利用軍營的管理制度讓閒置的農地重新煥發生機。高世忠負責找地和每個地區的負責人,再由這些負責人招募足夠的耕作人力,最後再選出每塊農地的「農地隊長」監督農地的耕作進度。一層一層的管理制度,讓代耕隊的分工明確,在最鼎盛的時候共有56人參與耕作。

↑代耕隊成立與組織圖。部落老人提供土地,由高世忠所帶領的代耕隊協助代耕。每次出隊由各部落負責人招募耕作人力,並選出各個農地的隊長,做現場的監督。製作/徐俞霈

不過高世忠也坦言,現在代耕隊僅剩6人,主要原因是年輕人普遍不願務農。高世忠拿擺攤舉例,雖然做吃的利潤較高,但多數年輕人仍偏好文創類型,同樣的道理,年輕人大多寧願去工地,也不願意務農。其次,即使青年想嘗試種田,開始購買許多農機具、種子等,但因為經驗不足,先前投入的成本無法回收,導致破產。最後,高世忠認為,農業工作的責任壓力全在個人,但到公司上班或到工地綁鋼筋,年輕人只管領薪水,責任在老闆和建設公司上,也因此即使開出較高的薪資或其他福利誘因,仍難以吸引年輕人投入農業。

↑代耕隊一同協助耕作。圖片提供/峰忠傳奇

不是人人都能務農,但人人都能為部落做點事

雖然年輕人不願意務農,但高世忠發現年輕人大多具有創意力且喜歡與人溝通,非常適合投入行銷與觀光相關行業,正巧此時碰上礰坵國小廢棄校址的招標案。他成功標下了礰坵國小廢棄校址,開始著手推行「小米學堂」,期待打造一個結合旅遊、文化與農業行銷的空間。

↑小米學堂的販賣部。攝影/賴貝怡

小米學堂草創時期,高世忠一邊還要負責代耕隊與產銷班,便找來了曾英志擔任小米學堂的經理。同樣是軍人退休,曾英志曾經在屏東縣政府擔任原住民委員會專案經理。高世忠笑著回憶:「那個時候就給了他三樣東西。兩個收音機,一個放聖歌,一個放佛經,還有一個捕蛇夾。」當時給的三樣東西,為了讓曾英志可以在這片廢墟中安心工作。當時礰坵國小,前後院長滿雜草,校舍里也沒有裝潢,礙於沒有資金,也只能簡單整理前院,學堂開始營業時,只有一個簡陋的小米故事館。

不過隨著經費的累積,小米學堂有了自己的廚房,提供遊客結合部落特色的餐食,也逐漸發展出許多DIY課程,例如小米吊飾手作、排灣族圖騰串珠等。在小米學堂負責廚房、打掃以及DIY課程的蕙萍還提到,小米學堂的餐食不僅會提供給遊客,也會送到部落獨居老人的家中。蕙萍認為,「峰忠傳奇」與「小米學堂」不只是為部落帶來經濟收益,更讓人感受到高世忠對部落的用心與回饋。

↑小米學堂的稻米展示館。攝影/賴貝怡

部落新篇章:從現有模式到差異化經營

「峰忠傳奇」串起了農業與市場的連結,而「小米學堂」則成為傳遞部落記憶與文化的重要場域。從最初簡陋的塑膠袋包裝,到如今能夠接待遊客、分享飲食,高世忠與他的團隊走了很長一段路。

雖然現在小米學堂的經營已經穩定,但高世忠認為,現在大部分的原住民部落體驗園區大多大同小異,希望未來可以做出差異化,例如現在已經開始逐步試驗的「野營」,邀請遊客在沒有手機、網路與水電的情況下在部落體驗三天兩夜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曾英志認真地說道:「我們是在教育,因為太多人不會去尊重其他族群的文化。」一般的散客來小米學堂,多半只是走馬看花,沒有真正去了解排灣族文化的深層意義。他期待在日後,可以持續努力讓傳統與當代相互融合,讓文化不只是被看見,而是真正被理解、尊重,並在現代社會中持續延續下去。

採訪側記

這次到台東壢坵村採訪,無論是當地環境所營造出的氛圍,還是與高世忠理事長及小米學堂工作人員的交流過程,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輕鬆而親切的氣息。即便面對的是已經重複過無數次的問題,他們仍提前做好準備,並再三確認我們是否獲得完整的資訊。從他們受訪時的神情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真心希望將文化的意涵傳遞給更多人認識,同時也對於能夠在自己的部落從事相關工作,充滿感激之情。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