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空間培養「美」——從校園改造出發的美感教育
走在台灣街頭,鐵皮屋、外推鐵窗、招牌交錯堆疊,形成說不清的視覺混亂。
「為什麼臺灣的街景這麼醜?」這樣的提問,其實反映出我們對「美感」的陌生。
為了改變現況,台灣設計研究院推動《學美場景 Action!》,與全臺多所學校合作,從校園出發,用設計翻轉美感教育。
其實我們的街景今天會長成這樣,其實有我們自己文化、社會經濟發展脈絡,因為我們以前都很講求經濟、講求效率、講求成本要低廉。以先進的眼光來看我們的街景的話,其實它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部分,那我覺得這個都是要慢慢來,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從教育著手,然後培養美學的這個素養的原因。
展覽呈現校園改造後的轉變,冰冷的牆面變得溫暖,陰暗的角落也成了明亮的學習場所。改變外觀的同時,潛移默化孩子對空間和美感的感知。
前後比較的話,那個是差很多的,像以前的空間可能稜角很多,然後可能有點陰暗,然後有點空間不是這麼的舒適,可是經過改造以後,他們整個空間的寬闊度很舒適,然後然後這個環境顏色也很明亮,所以我覺得這個對小朋友的美感是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但我們也不禁要問,現在才開始做美感教育,會不會太遲?
與其從校園慢慢紮根,直接改造街景不是更有效率嗎?
美學教育,是否真的值得我們長期投入?
的確就是改街景是最快的,那就是把一個環境由醜變美,那其實都是很淺層的一種做法。可是更深層的、就是你要把它植入到你的觀念,你的思考邏輯,還有你的基因裡面。教育這件事情,他其實是需要時間,那美感的培養、文化底蘊的養成,這個都是需要時間
或許,街景不會立刻改變,但孩子的視野、習慣與感受力,卻能在日常空間中萌芽。真正的改變,不是塗漆刷牆,而是從「看見美」的能力開始。
記者李芷馨,臺北報導。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