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觀點】罷免不是萬靈丹,理性參政才是社會的進步力量
7月26日,針對國民黨24席立委的大規模罷免案以「全數未通過」作結,這場歷時數月、號稱「史上最大規模罷免行動」的政治事件,最終在選票中劃下驚嘆號。作為一位關心公共事務的一般公民,我認為這場罷免案給了我們三個值得深思的啟示。
一、民意不是情緒的附和,而是理性的選擇
罷免制度存在的本意,是讓人民有機會監督表現不佳或失職的民意代表。然而這次的罷免案,並沒有針對特定議員的具體違法或失德行為,多半是因政黨立場或國會爭議而引發。結果也顯示,多數選民並未盲目跟隨政黨號召,而是以「是否真的失職」作為判斷依據,這展現出台灣選民的理性成熟。
二、全民動員的疲勞,反映對政治對立的厭倦
這場罷免不只是選票的對決,更是一場社會情緒的釋放。但過度頻繁的政治動員、過度二元對立的論述,讓不少人感到倦怠。從投票率來看,許多選區投票率偏低,反映出多數民眾選擇「不參與」,是一種對政治動員冷感的表達。這值得所有政黨反思,是否將人民過度捲入不必要的對立中?
三、政治該回歸本質: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矛盾
罷免失敗,並不等於被罷免者表現優異,也不等於發起方錯誤,而是提醒大家:政治不是報仇的工具,更不該是挑動對立的戲碼。人民更關心的是房價、教育、交通、醫療、產業轉型,而非無止盡的黨派衝突。政治人物若忽視這一點,終將失去選民耐心。
【結語】
這場罷免案的失利,其實是一堂全民公民教育。它讓我們再次看見:在熱情過後,我們需要的是冷靜思考;在對立背後,我們期待的是建設性的改革。作為公民,我不希望看到台灣淪為罷免與報復的循環,而是看到每一張選票,都用來支持能解決問題的人。
下一次投票,不管是選舉還是罷免,我們都要問自己:「這個決定,是為了更好的台灣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