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老屋變書店 海線青年修屋點亮老街
【記者陳安婷/台中市梧棲區報導】街仔尾冊店位於台中梧棲老街尾端的巷弄中,前身是一棟老舊閒置的民宅,經過一群在地青年的修復與整理,於2023年成為書店,重獲新生。如今,書店不僅銷售書籍,更成為地方居民與訪客感受當地文化、討論公共事務的重要平台,將社區營造的理念透過書籍與活動,深入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街仔尾冊店的背後,是「海口腔文化協會」長期在地行動的累積。協會由理事長蔡佳君與一群在地青年於2018年成立,投入梧棲老街的社區活化與空間再利用。他們注意到地方上的老屋長期閒置荒廢,甚至面臨拆除危機,於是決定翻修這些老建築,讓老屋成為人們能夠聚集、交流、分享地方文化的所在。
蔡佳君在學生時期就對地方事務有興趣,畢業後選擇留在中部從事社區工作。她觀察到清水與梧棲一帶的老街逐漸沒落,公共空間缺乏活用,也少有青年參與的機會。於是她找來幾位志同道合的大學同學與地方朋友,開始進行地方導覽、文化活動與文史紀錄的嘗試,逐漸建立與社區的連結。
隨著在地工作逐漸深入,他們開始接觸到閒置空間與老屋議題,才逐步發展出空間修復與再利用的方向。海口腔文化協會的命名,一方面呼應台中海線的地理位置,一方面象徵地方的語言、聲音與文化表達。協會成立後持續投入社區導覽、空間調查與口述歷史,也從中建立與屋主的信任,為後續修屋與書店經營奠定基礎。
街尾老屋修繕成藝文空間
街仔尾冊店是協會修復的第五個空間,翻修前是一棟長期閒置的民宅。屋內屋頂坍塌、光線無法透入,牆面上留有過去住戶留下的漆層與夾層,空間結構混亂。協會與志工團隊進駐後,先拆除多餘的隔間與裝修,再重新規劃空間配置。他們親自搭鷹架、清運建材、處理結構問題,書店內設置階梯式座位、閱讀書架與展演牆面,保留老屋原有的磚牆與部分木結構,讓空間在維持歷史質感的同時具備公共使用功能。
↑街仔尾冊店的整修前後對比。製圖/陳安婷
↑街仔尾冊店的整修前後對比。製圖/陳安婷
↑街仔尾冊店的整修前後對比。製圖/陳安婷
街仔尾冊店的店長早川蓉子是協會的一員,也有參與老屋修復的建設,她說明:「空間之所以開放,不只是為了展示協會過去的修屋成果,更希望有人可以在這裡長時間停留。」店內後方空間經常用來舉辦各類活動,從主題講座到小型手作課程都有。像是曾經舉辦過老屋的改造講座「日治昭和古厝再生」,分享書店改造老屋的修建過程;他們也會開設編織、陶藝、香氛等手作課,例如:曾經開設陶藝課程,請老師帶領學員來繪製茶碗,有些人會選擇在杯子上繪製海、烏魚子、魚等元素,做成具有在地特色的「梧棲杯」。
街仔尾冊店的活動參與者從國小學生到在地媽媽都有,有時也會配合節氣,舉辦製作過年卡片、寫春聯等活動。她說:「這些不是辦完就走的活動,而是希望地方人會覺得,這裡本來就應該有人在使用。」這些課程讓原本不會主動走進書店的人特地來到這個空間,也讓不同年齡的參與者在同一空間裡互相認識。
↑課程繪畫的梧棲杯。照片提供/街仔尾冊店
↑街仔尾冊店內的手工製品。攝影/陳安婷
把地方經驗放上書架
街仔尾冊店的書架以地方文化、建築空間、民俗信仰、社區行動等主題為主,選書方向反映了協會長期在地實踐的關注脈絡。除了通路書店常見的新書,也收錄來自地方團體自費出版的刊物,包含在地居民口述歷史、聚落研究、廟宇紀錄與社區報導等,也有部分經協會整理標記的二手書,供讀者自由選購或流通使用。像是《魚寮因仔討海網》,為梧棲的下寮社區發展協會出版,這是一本講述海線文化的書籍,裡面有提到梧棲老街繁華衰沒史、梧棲港的魚販人生、討海人奮鬥史等內容,這些都是由不同人所撰寫出來的「海」相關文章。
蔡佳君希望透過這些書,讓讀者從閱讀中理解地方議題的多樣性與深度。像是《地方創生:一場日本長期革命的社會設計》這類聚焦政策與組織實作的書,可以與街仔尾冊店的實際經驗對照,作為思考地方活化行動的參考書籍。蔡佳君說:「我們想讓書架反映出,地方不只是一個行政區或文化標籤,而是有人住、有人參與、有人記錄的地方。」
踏進熟悉空間 回憶過往時光
街仔尾冊店開幕後,有兩組曾經住在這棟老屋的前屋主來造訪。街仔尾冊店夥伴謝婇筠分享,有一位前屋主走進書店後,指出某個角落說:「這裡以前是我們家的廁所」,也會站在原本玄關的位置,比劃著過去的動線和家具擺設。雖然可能只住過幾年,但對這個空間的記憶依然清晰。他們一邊走、一邊細數窗戶、樓梯、門的位置,對照過去的生活樣貌,認為現在這裡變得比較舒服、比較明亮,和他們以前住的時候很不一樣。
另一位來訪者是一位爸爸,他帶著孩子逛書店,走到後方時才認出,這裡正是他童年住過的房子。他們並不是特地回來,而是在路過時無意走進,才發現這裡是自己曾經住過的地方。
維持營運節奏 持續拓展在地關係
蔡佳君說:「有時候活動很用心準備,但來的人不多,還是得做,因為這是我們覺得重要的事。」她提到,舉辦活動不只是設計課程內容,還要考量空間配置、參與者年齡差異,以及與講者或合作對象的溝通協調,有時甚至要顧慮到天氣、時段與社區習慣。即使如此,他們仍選擇持續舉辦,不只是為了維持書店的運作節奏。
除了活動的落實,如何與地方居民建立互信也是挑戰之一。有人期待街區熱鬧起來,也有人希望生活維持安靜節奏。蔡佳君坦言,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支持書店的存在,但他們希望至少讓這裡變成「可以對話的地方」,讓居民能願意提出想法與參與討論。
在未來,協會打算持續推動與地方文化連結的出版與課程計畫,也希望讓更多青年參與書店營運與社區活動,讓街仔尾冊店能持續開放,成為居民可以在這裡停留、舉辦活動或交流意見的空間。
採訪側記:
很少有機會能來到台中梧棲,能看到在地有這麼一群人在活化在地是一件相當感動的事情。創辦人佳君姐與店長Yoko都很熱情地與我分享冊店的裝修過程。印象深刻的是訪問期間來到冊店造訪的兩隻貓阿好和小花,讓訪談有了不同的樂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