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該給科學一個交代了:從加熱菸審查看台灣的制度困境

2025/06/23 08:08
1,06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菸害防制法》修正實施已滿兩年多,正式將加熱菸納入法規管理,原意在於建構一套以科學為依據的健康風險評估制度。然而截至今日,尚無任何加熱菸產品通過審查、合法上市,法令成空轉,卻讓黑市產品快速擴張、稅收流失、非法供應鏈壯大。更嚴重的是,整體審查程序缺乏透明度,讓外界質疑科學是否已淪為政治角力與行政拖延的犧牲品。

照片

公開標準?卻自陷矛盾

在日前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中,國民健康署署長表示,目前加熱菸審查標準明確,即「風險不得高於紙菸」。此說法看似合情合理,實則存在兩大問題。首先,若以此為門檻,應明確揭示何種指標構成「高於」紙菸,例如哪些毒性物質、暴露濃度、風險模型等。但迄今為止,國健署並未對外公開其評估框架、指標基準或審查細則,導致審查程序無法有效檢驗或監督。其次,若上述多國與本土研究已充分證明加熱菸「危害低於紙菸」,為何符合條件的申請仍長期卡關?若標準存在,科學已具備,卻不作決策,那問題就不在產品,而在制度本身。

國際鏡鑑:美國FDA如何讓科學說話

2019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U.S.FDA)依據「菸草產品上市前申請」(Premarket Tobacco Product Application)審查途徑,授權同意加熱菸在美國銷售,其決定依據主要為加熱菸所產生的氣霧中所含有的有害化學物質含量,比紙菸煙霧中的產量低。美國FDA在其科學審查結論表示: "加熱菸所產生的氣霧中所含有的有害化學物質,比燃燒式紙菸煙霧所產生的更少,此外,許多在燃燒式紙菸產生的煙霧內所含有的毒物質的含量也較低"。此外,美國FDA在發佈的新聞稿中表示: "舉例來說,加熱菸氣霧中的一氧化碳是與背景環境中的接觸情形相當,至於丙烯醛及甲醛的含量,與燃燒式紙菸相比,分別減少89%~95%及66%~91%";以及"允許這些產品,並非代表它們是安全的,但在審查過程中,已考量該產品對整體人群的風險及助益,以確保這些產品的銷售符合保護公眾健康的方向。"

科學證據已備,制度卻未動如山

除了美國FDA,已有許多國際與本土研究證實加熱菸的危害遠低於燃燒式紙菸:

  • 2017年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的研究指出,與紙菸相比、加熱菸亞硝胺NNN少了90-94%,亞硝胺NNK少了87-95%、一氧化碳降低了98%~99%;
  • 2018年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的研究指出,相較紙菸煙霧,加熱菸氣霧中的有害及可能有害物質減少了80%-99%;
  • 2020年荷蘭國家公共衛生與環境研究所的分析研究顯示,加熱菸氣霧對於致癌物的累積暴露量,比紙菸煙霧低10至25倍; 
  • 2021年韓國首爾大學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Circulation》的大型追蹤研究顯示,從紙菸完全改用加熱菸的吸菸者,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約19%;
  • 2025年的台韓研究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皆顯示,加熱菸產生的有害物質如多環芳香烴(PAHs)、亞硝胺(TSNAs)、揮發性有機物(VOCs)與一氧化碳的產量,皆遠低於紙菸。

這些結果來自國際頂尖學術機構與多國監管機關的實證資料,並經同儕的科學審查,早已足以作為健康風險評估之依據。

讓科學回到制度中心

衛福部聲稱希望「三個月內出審查結果」,國健署則表示標準已明。真正問題不在是否願意審查,而是審查是否仍願意讓科學說話。如果制度設下門檻,卻在證據俱足時仍不作為,那將嚴重傷害整個政府科學決策的公信力。讓科學說話、讓標準落地、讓制度守信,這才是政府當前最急迫的責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