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能源現實的再思考:傾聽產業界對核能的務實呼聲

2025/05/28 15:23
4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近年來,「非核家園」成為台灣能源政策的重要主軸,象徵社會對安全與永續的集體期待。然而,面對全球淨零碳排的壓力與國內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企業界開始以更務實的角度,重新探討核能是否仍應作為一項選項。

富邦媒董事長蔡明忠指出,支持將核三列為備載電力,並強調台灣八成以上能源仰賴進口,是目前最大的生存危機。這樣的觀察點出了一個被長期忽視的事實:能源安全與自主是國家永續發展的根基,不可長期寄望於外部供應,更不能讓政治口號凌駕於科學與實務之上。

同樣地,國巨董事長陳泰銘也提出,用電需求隨著產業升級,特別是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發展,電力穩定供應成為維繫經濟動能的關鍵。這讓我們理解,產業界的呼聲並非一味追求成本效益,而是關乎國家競爭力與產業存續的長遠考量。

蔡明忠也提到,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與核融合等新一代核能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距離實際應用尚需多年。這提醒我們,在理想尚未到位前,是否應先務實考慮目前已有的資源與選項,避免在能源轉型中出現不必要的斷層。

支持與反對核能的聲音,各有其正當性與立場。但若能回歸科學、風險評估與經濟現實的討論基礎,而非單純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社會將能逐步走出僵局,尋求最大公約數。

我們期盼決策單位能正視來自產業界的溫和呼籲,重新開啟理性討論的空間,從備載電力、過渡策略到最終能源結構,逐步規劃穩健過渡,讓人民的健康、產業的發展與環境的永續得以共存。唯有務實、開放與長遠思維,台灣才能真正實現安全穩定的能源未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