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國資圖展廿四節氣健康活說端午除瘴防疫
夏季袪暑除濕保健聖品四神湯原文「四臣湯」
國資圖展「廿四節氣健康活」說端午除瘴防疫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3樓樂齡學習資源區的「24節氣-身心安好健康活」聯合展覽自2025年4月3日展出至6月1日,即將於仲夏邁入尾聲,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養泉健康網絡、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合作主辦,系列活動包含好康抽獎及快閃手作坊等。搭配展覽『24節氣養生圖文解說』及『四時藥膳中藥材展示』等內容,至今已舉辦多場漢方防蚊香包快閃手作坊,教學夏令養生訣竅及古人傳承千年的端午節防疫驅蚊藥材知識如艾草、佩蘭、石菖蒲等,讓在地居民有機會體驗製作防蚊香包的傳統文化!


「24節氣」已在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緣由為「華人藉由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以陽曆為基礎定立的節氣系統於2000餘年發展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將地理氣候、自然生態、民俗文化及中醫養生緊密整合。
以夏令養生為例,四神湯原文「四臣湯」,據傳隨皇帝南巡的大官不耐南方暑濕病倒,民間以病癒的湯名為「四臣湯」,「臣」與「神」口語音近,後傳為「四神湯」,是春夏當令相當適合的調養保健品,特別是處於亞熱帶海島氣候的台灣極為濕熱,以「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為主要組成能排除體內濕氣、健脾兼養心腎能除煩及虛勞。
時至端午節,蚊蟲隨環境濕熱大量孳生。早在千年前先秦春秋戰國時代,古人就會自製香包除蟲驅蚊,同時還能在悶熱天氣時有提神醒腦的功效。節氣中認為「五月」是惡月,端午迎來濕熱瘴癘,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沐蘭草浴,避邪解穢氣的象徵意義背後,實質上更有除蟲抗菌的效果。端午節後的節氣從芒種至大暑是最炎熱時期,應減少正午戶外活動及補充水分2公升以上避免中暑,更可在夏至6月中後期間至鄰近中醫診所使用「三伏貼」療程,透過敷貼藥材在穴道上將陽氣保存於體內、儲備秋冬時的免疫力,達到「冬病夏治」的保健。


「24節氣-身心安好健康活」好康抽獎活動結果將於節氣芒種首日6月5日公布,民眾只要參觀展覽即可參加,展場現場掃描掃描QRcode填寫問卷,有機會獲得家中必備漢方膏藥「紫雲膏/紫黄膏/苦參膏」,三款隨機擇一。此外,針對社會福利機構的參觀者,參觀展覽並拍照(含人物及展品)上傳至『與環境友善共好官方FB』人「置頂貼文」,並留言寫下「協會名稱+24節氣健康活」即可免費向養泉公益基金會申請一場保健講座。以上展覽系列活動相關詳情請洽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官網:https://reurl.cc/DqybG6 (國資圖每周一休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